白玉蟾生平事蹟考略
作者李遠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白玉蟾是南宋時期最傑出的道教大師。關於他的生平事蹟,道書史籍言之恍惚迷離,當代學界亦看法各殊,難以定論。本文就此而論,以求證於學界。
在促進南宗與神霄派相互交流、完善兩派各自的理論、組織建設方面,白玉蟾都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思想開闊,才華超群,著述甚豐,無論在道教思想或是在道教法術都屢有創造,貢獻甚大,可謂之南宋道教中最傑出的人物。正如明人林有聲所說的那樣:‘嘗觀古今異人得仙術者,類能修真煉氣,頤息養神,乘霧雲而羽化,驅雷雨而攝精,然未有嫻於文辭,肆筆成章,開口而吐煙雲,出吻而唾珠璣者。蓋功成九轉固難,而該通六籍尤不易也。噫!瓊琯白真人者,可不謂兼之乎!真人生於宋之末季,距今四百餘載,其時遍遊名山,屢遇神人,授以還丹秘訣。真人蓋已盡得其術,成九轉之功矣。’
關於他的生平事蹟,道書史籍言之頗多,但往往內容似幻非真,令人難以把握。如他的姓氏、籍貫、生卒年月,當時就有許多種說法。這裏,綜合諸家之說,提出自己的意見,以白玉蟾的姓氏與生年供同仁們探討。
一、 白玉蟾的姓氏與生年
首先是他的姓名,一曰葛長庚,一曰白玉蟾,這是大家都公認的。其字型大小則甚多,如海瓊子、海南翁、瓊山道人、武夷散人、蠙庵、神霄散史、紫清真人、武夷翁、雷霆散吏、神霄典雷小吏、瓊山老叟、養素真人、鶴奴等。其次是他的籍貫,一般多認為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今海南瓊山)。彭耜《海瓊玉蟾先生事實》曰:‘先生姓葛,諱長庚,字白叟,先世福之閩清人。母氏夢食一物如蟾蜍,覺而分娩。時大父有興教瓊琯,是生於瓊,蓋紹熙甲寅三月之十五日也。’《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亦說:‘世為閩人,以其祖任瓊州之日,故生海南,乃自號為海瓊子,或號蠙庵,或號神霄散吏。’又據元人薜師淳《事實》言:‘宗師白真人,海瓊人也。元姓諸葛,名猛。生而聰明,長而奇異,睹石火之無光,歎白駒之過隙,遂捨富貴而志慕神仙,混名曰白玉蟾,蓋欲隱其姓名也。’從以上所言可知,白玉蟾的姓氏、籍貫頗為複雜,這與他漂泊一生、浪遊江湖的生活有關。
其次是關於他的生卒年月,道書亦記載不一。彭耜謂生於紹熙甲寅(1194)三月十五日,此說法為學術界所沿用。但據清代彭竹林所撰《神仙通鑒白真人事蹟三條》考辨,白玉蟾則生於紹興甲寅(1134年)三月十五日,並曰白玉蟾淳熙三年(1191年)已五十八,慶元三年(1197)時年六十年。這比彭耜的說法將白玉蟾的生年整整提前了六十年。那麽究竟哪種說法較為可靠呢?
今人蓋建民、黃凱端兩先生,結合白玉蟾卒年及他的一些詩詞加以考證,認為白氏當生於紹興甲寅,頗有見地。本人亦贊同此說,並將詳細加以考辨。至於白玉蟾的卒年,亦是撲朔迷離。依彭耜所言,白玉蟾當卒於紹定二年(1229年),享年三十六。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從現已發現的不少史料來看,他的壽齡似乎比此推定還要長。如《白玉蟾全集》潘訪《原序》稱:‘仆頃未識瓊山,一日會於鶴林彭徽君座上,時飲半酣,見其掀髯抵掌,伸紙運墨如風。’序文作於端平丙申(1236年),則其時白玉蟾尚健在。《道法會元》卷一八載元人虞集《景霄雷書後序》亦曰:‘瓊琯白玉蟾先生,係接紫陽,隱顯莫測,今百數十年,八九十歲人多曾見,江右遣墨尤多。’則白玉蟾很可能宋末元初尚在人世。
這裏,依據眾多道經史籍的記載,參以白玉蟾及弟子道友的著述,詳細考證白玉蟾的生平事蹟。
據彭竹林《神仙通鑒白真人事蹟三條》言:‘玉蟾本姓葛,大父有興,福州閩清縣人,董教瓊州,父振業,於紹興甲寅歲三月十五,夢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產子,母即玉蟾名之以應夢。稍長,又名長庚。祖、父相繼亡,母氏他適,因改姓白,號瓊琯。’則白玉蟾生於南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不久祖、父相繼去世,母親帶他改嫁,故從他家姓白。
二、 白玉蟾早期學道的生涯
白玉蟾自幼聰慧,七歲即能詩賦,幼舉童子科。《事蹟三條》曰:‘齠齡時背誦九經,十歲自海西來廣城應童子科。’‘當時士大夫欲以異科薦之,弗就也。’需要說明的是,白玉蟾從少年即經歷了戰亂的禍害。據《續資治通鑒》載,紹興十一年(1141年)由宋金大戰引起了一場‘淮西之亂’,白玉蟾亦深受其害。他說:‘記得兵火起淮西,淒涼數里皆橫屍。幸而天與殘生活,受此饑渴不堪悲。’‘又記得淮西兵馬起,枯骨排數里,欲餐又無糧,欲渴複無水。’如此苦難的經歷,無疑給白玉蟾人生的道路以重大的影響。
紹興二十年(1150年),白玉蟾決定離家求道。‘年十六,專思學仙,毅然就道,囊中止有錢三百。初別家山,不知夜宿何處,鳥啼林晚,匆匆投止而已。行數日,至漳城,衣服賣盡,舉目無親,宿江村孤館,月照蒼苔,階飄黃葉,明朝早膳起程,隨身衹一柄傘矣。’隨後到過興化軍、羅源興福寺、武夷山、龍虎山、淮西、江東、兩浙、武林等地,‘回思畏日驅途,嚴霜臥地,千山萬水,碌碌空忙。’先後二十六年,足蹟遍及中國南方。從其自著《雲遊歌》中亦可知,一路艱辛,受盡人間凄淒涼:‘雲遊難,雲遊難,萬里水煙四海寬。說著這般茲味苦,教人怎不鼻頭酸。初別家山辭骨肉,腰下有錢三百足。思量尋思訪道難,今夜不知何處宿。不覺行行三兩程,人言此地是漳城,身上衣裳典賣盡,路上何曾見一人。初到江村宿孤館,鳥啼花落知林晚,明朝早膳又起行,衹有隨身一柄傘。漸漸來來興化軍,風雨蕭蕭欲送春,惟有一身赤,囊中尚有三兩文。行得艱辛腳無力,滿身瘙癢都生虱,茫茫到此赤條條,思欲歸鄉歸不得。爭奈句餘守肚饑,埋名隱姓有誰知。來到羅源興福寺,遂乃捐身作仆兒。初作仆時未半月,複與主僧時作別。火雲飛上支提峰,路上石頭如火熱。炎炎畏日正燒空,不堪赤腳走途中。一塊肉山流出水,豈曾有扇可搖風,且喜過除三伏暑,蹤蹟於今複劍浦,真個徹骨徹髓貧,荒郊一夜梧桐雨。黃昏四顧淚珠流,無笠無蓑愁不愁,偎傍茅簷待天曉,村翁不許茅簷頭。聞說建寧人好善,特來此地求衣飯,耳邊且聞慚愧聲,阿誰肯具慈悲眼。意著從前富貴時,低頭看鼻皺雙眉,家家門前空舒手,那有一人憐乞兒。福建出來到龍虎,上清宮中謁宮主,未相識前求掛搭,知堂嫌我身藍縷。恰似先來到武夷,黃冠道士叱駡時,些兒餿飯冷熱水,道我孤寒玷辱伊。江之東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廣閩淮海數萬里,千山萬水空碌碌,雲遊不覺已多年,道友笑我何風顛。舊遊經複再去來,大事匆匆莫怨天,我生果有神仙分,前程有人可師問。’真可謂為求真道而嘔心瀝血。
三、白玉蟾師事陳楠的始末
至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白玉蟾已四十二歲,遊至東海濱得遇陳泥丸。白玉蟾回憶說:‘賢哉翠虛翁,一見便憐我。說一句痛處針便位,教我行持片餉間,骨毛寒心花,結成一粒紅渠,言衹此是金丹。’陳泥丸識其仙質賢才,攜歸羅浮山,授以道要。即告之曰:‘且遊歷數年,當於此俟子。’白玉蟾遵其師命,‘承遣辭行。初至黎母山,即遇神人授上清法錄洞玄雷訣。北遊洞庭……複西入蜀之青城山……轉至巴陵……如是七年,歸羅浮複命。’時淳熙十年(1183年),白玉蟾已四十九歲。
自此之後,白玉蟾遂時常伴隨其師陳楠,先後又歷九年,‘泥丸憫其真切懇摯,為之講明次第火候,令其速煉。玉蟾(年已五十八,紹熙二年)拜辭下山,大隱NFDA6市,急備金丹藥材,用盡辛苦三年……用心不謹,不覺汞走鉛飛。’‘紫陽在天臺遙知此事,命童以《金丹四百字》授之……方得成丹。(時年六十四,慶元三年)再入武夷,癡坐九年,然後出山。’‘朝庭知之,遣使至武夷,已為陳翠虛引往霍童,謁紫虛,薛賢二師。’由此可見,白玉蟾之得道成丹非常艱難,實屬不易,整整六十四年,方有正果。誠如其作《大道歌》所言:‘年來多被紅塵縛,六十四年都是錯。刮開塵垢眼豁開,長嘯一聲歸去來。神仙伎倆無多子,衹是人間一味呆。忽然也解到蓬萊,武夷散人與君說,見君真個神仙骨。我今也不煉形神,或要放顛或放劣。寒時自有丹田火,饑時衹吃瓊湖雪。前年仙師寄書歸,道我有名在金闕。’這裏所說的‘仙師’,即指天臺張紫陽,因白氏煉丹有誤,特‘命玉童以《金丹四百字》授之’,方得丹成。事後,白玉蟾上《謝張紫陽書》曰:‘先師泥丸先生翠虛真人,出於祖師毗陵和尚薛君之門。而毗陵一線實自祖師杏林先生石君所傳也。石君承襲紫陽祖師之道。以今日單傳而觀,則曩者天臺一夜西華之夢,無非後世蒙福,萬靈幸甚耶。頃年泥丸師挈至霍童洞天,焚香端拜,杏林祖、毗陵祖極荷呼喚,撫身持耳,以還愈增守雌抱一之意。昨到武夷,見馬自然口述諄諭,出示寶翰,凡四百言,字字藥石。仰認愛育,甘露灑心,毛骨豁然,比因妙道昭著,久居支提。茲來渠以嬰兒離母之故,欲到青城山省覲,偶緣道過石燕洞,遂發一念,附此尺書,但述金丹藥之體如此。至於蕉花春風之機,梧枝秋雨之秘,碧潭之夜月,青山之暮雲,以此深妙,莫敢顯露也,以有天機之故。祖師一點頭否,杏林、毗陵、泥丸三師,想參鶴翼,自愧仙凡路隔,何日溫養事畢,飛神禦氣,參陪飛鳥之下,以備呼鸞喚鶴之役。臨紙不勝依戀,涕落筆端,恍失所措……’
白玉蟾丹道圓滿以後,即立志繼承師業,弘揚張紫陽一系的丹法,故多次又得陳楠秘傳。如開禧元年(一二零五年),陳楠口授其‘煉神還虛’訣。白玉蟾《必竟恁地歌》曰:‘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羅天。那堪見人說蓬萊,掩面卻笑渠風顛。七返還丹多不實,往往將謂人虛傳。世傳神仙能飛昇,又道不死延萬年。肉即無翅必墜地,人無百歲安可延。滿眼且見生死俱,死生生死相循旋。翠虛真人與我言,他所見識大不然。恐人緣淺賦分薄,自無壽命歸黃泉。人身衹有三般物,精神與氣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
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開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傳。竭爾行持三兩日,天地日月軟如綿。忽然嚼得虛空破,始知鍾呂皆參玄。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猶塵緣。’
至開禧元年,白玉蟾已為七十老翁,終於盡得鍾呂派丹法。從此佯狂江湖,深契道妙。時隱居武夷山,有武夷山沖佑觀主管蘇森,自號‘懶翁’,白玉蟾喜與交流,結為至友,作《懶翁齋賦》、《初見懶翁詩》、《賦詩二首呈懶翁》、《六言六首呈懶翁》等以賜。
蘇森作《跋修仙辨惑論》,講述了白玉蟾的一些事蹟。該序成於嘉定丙子(1216年)中元日,是至今我們所見到的有關白氏生平的最早史料。其中曰:‘先生姓白,名玉蟾,自號海南翁,或號武夷翁。未詳何處人也。人問之,則言十歲時師事陳泥丸,九年,學煉金液神丹,九還七返之道,虛坎實離之術。蓬頭赤足,其右耳聾,一衲百結,辟穀斷葷,經年不浴,終日握拳閉目,或狂走,或兀坐,或鎮日酣睡,或長夜獨立,或哭或笑,狀如瘋顛,性喜飲酒,落魄不羈,心通三教,學貫九流,多覽佛書,研究禪學,參受大洞法錄,奉行諸家大法,獨於雷法尤著驗焉。嘗自稱玉府雷霆吏,至於驅邪治疾之間,汲汲焉如拯餓溺。舊有《群仙珠玉集》,乃先生著述丹訣也,廣閩諸處多有文集刊行。偶來金華洞,森一見如故人,延歸蝸舍,從容叩之,始覺其方丈一點浩然,發為詞翰,已無煙火氣。一丈草書,龍蛇飛動,詩章立成,文不加點,與森酬唱,僅百餘篇,已板行矣。其他處吟詠不可勝數。及在羅浮山、霍童山、武夷山、龍虎山、天臺山,多遇異人,頗著符瑞。每所到處,間有異應。人有願學之者,不可得而與語。獨自往來,日行二三百里,人見其蹤蹟,多疑張虛靖即其前身。森汨沒塵俗,徒起敬慕,及見《修仙辨惑論》,披讀之餘,知先生骨已仙矣。’
嘉定五年(1212年),白玉蟾年壽七十八。其師陳泥丸預知即將羽化,遂將金丹要籍、雷霆秘書盡傳白玉蟾。陳楠《羅浮翠虛吟》曰:‘嘉定壬申八月秋,翠虛道人在羅浮。眼前萬事去如水,天地何處一沙鷗。吾將蛻形歸玉闕,遂以金丹火候訣,說與瓊山白玉蟾,使之深識造化骨。道光禪師薛紫賢,付我《歸根復命篇》,指示鉛汞兩個字,所謂真的玄中玄。辛苦都來隻十月,漸漸採取漸凝結,而今通神是自血,已覺四肢無寒熱。後來依舊去參人,勘破多少野狐精,個個不是真一處,都是旁門不是真。恐君虛度此青春,從頭一一為君陳……’
次年(嘉定六年,1213年)四月十四日,白玉蟾陪同陳楠赴漳州梁山,親見其師入水而逝。從此,白玉蟾便承其道統,勵志光大南宗、神霄門庭,先後收彭耜、留元長、謝顯道、林伯謙、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簡、羅致大、陳守默、莊致柔等為徒,並創立了以‘靖’為名稱的教團組織,成為金丹派南宗的實際創始人。據其大弟子彭耜對林伯謙曰:‘爾祖師(白玉蟾)所治碧芝靖,予今所治鶴林治,爾今所治紫光靖,大凡奉法之士,其所以立香火之地,不可不奏請靖額也。如漢天師二十四治是矣,古三十六靖廬是矣,許旌陽七靖是矣。’所謂‘靖’,是漢晉以來天師道於教民家中設立的靜室,為進行祭神祈禱,傳道佈教的場所。白玉蟾仿之,設立教區組織,且又奏請得額,為官府所承認,說明他們已有相當數量且比較穩定的信教群眾。南宗一系從張伯端至陳楠四代,還保持著隋唐以來金丹派秘密傳授的特徵,傳教的範圍很窄,既無本宗的祖山、宮觀,亦未形成群眾性教團,直到白玉蟾時,南宗才有了自己的教團、宮觀。
四、白玉蟾晚年弘道的事蹟
此後,白玉蟾仍然四處奔波,為弘揚大道而竭盡心血。嘉定八年(1215年),於武夷山,傳道法予陳守默、詹繼瑞等。陳、詹等曰:‘白玉蟾則吾師也,乙亥之秋遇之於武夷山。’又於武夷山中,誅茅伐竹,‘經營一廬,目其廬曰雲窩。後倚大隱屏,前望三教峰,左則仙掌,右則天柱,面丹爐之石,枕鐵象之巖,龍之形,虎之狀,奇哉!東距仁智堂,西抵仙遊館,皆百舉武松之青,竹之翠,草之綠也,寒猿喚曉,碧煙朦朦,棲鴉催暮,紫霞漠漠,雲飛白花,鳥放脆聲。何況山之蒼,水之碧,風又清,月又白,悄無人蹟之地。以人間一年,比洞中一日,亦不為過。噫!真樂足矣,宜乎丹樞老者。’時為九月。至十二月二十七日,白玉蟾率眾弟子在武夷山沖佑觀設立雷壇,先後數日上表雷部都司,自稱‘上清大洞寶錄弟子五雷三司判官知北極驅邪院事。’
嘉定九年(1216年)正月,白玉蟾又上《法曹陳過謝恩奏事朱章》、《懺謝朱表》,乞行傳度,內曰:‘同發誠心,謹取今月某日,虔就武夷山昇真玄化洞天,修設三界高真謝恩清醮幾分,延奉上真,仰酬玄造,更祈景貺,及臣等身。’其後,白玉蟾於武夷山駐雲堂,為道眾講經宣道。他說:‘瞥然於五濁惡世之頂,所視苦趣眾生,生死死生,如蟻施磨,不忍為之鼻酸。於是胎其神於塵胞,範其形於色界,自繈褓以及丫冠不昧。夙昔常生修真養元之念,發猛勇心,辨精進力,易服毀形,問津於道家者流,以此可見其慈憫眾生之美意。’同時,他還主持了重建武夷山止止庵的開工典禮。《武夷重建止止庵記》曰:‘瓊琯白玉蟾自廣閩出,而至武夷,適有披楱誅茆之意,蓋亦契卷詹美中之臆素。從而搜止止庵之地。辟幾百年不踐之苔,劃三五里延蔓之草,於是得其地焉。歲在嘉定丙子之王春。’又據武榮桂隱諸葛琰言,‘海瓊先生人耶仙耶,世不得而知之也。丙子歲余於華陽道院有一笑之適,已而追從乎墨池筆NB166間,凡三數月,莫能窺其際。今先生少憩無諸日,偕鶴林、紫元二真士,發揮玄關,朝夕問答,集以寄予,誦之終日,真奇書也。……近有攜夢蟾圖一卷惠予……淳熙間周益翁嘗刻以遺臨江簡壽玉,石湖居士賦詩以紀靈,餘得此圖,始悟先生玉蟾之號似非偶然者。先生靈蹤異蹟在在聲間,其於佛老秘典及人間所未見之書,靡不該貫,非自真人菩薩地位中來。’於此可見早在孝宗淳熙年間,已有益翁刻‘夢蟾圖’傳世,這亦是白玉蟾當生於紹興甲寅的一條傍證。同年七月二十四日,白玉蟾作《謝仙師寄書詞》曰:‘玉蟾素志未回,初誠宿恪自嗟,蒲柳之質,幾近桑榆之年,老頰猶紅,如有神仙之分,嫩鬚再黑,始歸道德之源。’‘玉蟾三代感師恩,千年待真馭,說刀圭於癸酉(1213年)秋月之夕,盡坎離於乙亥(1215年)春雨之天,終身懷大寶於杳冥,永劫守玄珠於清靜。’
嘉定十年(1217年),傳丹道雷法予留元長。留元長自記曰:‘是年春遭遇真師海瓊君姓白,諱玉蟾,或云海南人,疑其家於襄沔也。時又蓬髮赤足,以入廛市。時又青巾野服,以遊宮觀。浮湛俗間,人莫識也。自云二十有一矣。三教之書,靡所不究。每與客語,覺其典故,若泉湧然,若當世飽學者未能也。真草篆隸,心匠妙明,琴棋書畫,間或玩世,所與交者,盡時髦世彥,雖敬慕之者,不可得親。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踏遍江湖,名滿天下,其之如毛也。時人多見囊中曾不蓄銖銅粒黍以自備,或醉甚輒呼雷,或睡熟能飛章,或喜或怒,或笑或哭,狀如不慧,或亦出言與休咎合觀,其濟世利人之念汲汲也。徹夜燒燭以坐,鎮日拍欄以歌,晨亦不沐,晝亦不炊,經年置水火於無用,稱其耳聵目眵,或對客以牙宣為辭,未審厥旨也,無酒亦醉,睡醒亦昏,諸方士夫刊其文碑,其言多矣。今多嗔少歡,與世甚相違,故慕之而針芥歟荷,相授以九鼎金鉛砂汞之書,太乙刀圭火符金液之訣,紫霄嘯命風霆之文。’同年九月,白玉蟾離開武夷去泉山,他致書彭耜曰:‘玉蟾九月十四日自螺江沂潮而南,以十八日次泉山,不勝役役,幸形神少寧。又起三山故舊之思,尚須少盤桓,卻作漳濱客也。’
嘉定十一年(1218年),白玉蟾在廬山太平興國宮,為弟子陳守默、陳如約、陳致和、張知常、詹繼瑞講道,並傳以丹經。弟子們以‘所得吾師《金丹捷經》一篇、《鉤鎖連環徑》一卷及《廬山快活歌》一章,刊行於世,總而名之《傳道集》。’並應邀為太平興國宮作記,內曰:‘歲在嘉定戊寅清明,福州靈霍童景洞天羽人白玉蟾,袂香趨敬九天御史台下。’其後移足南昌西山,為道士羅適庵作《玉隆萬壽宮會堂記》。時逢朝廷遣使進香,力邀白玉蟾主醮。彭耜《海瓊玉蟾先生事實》曰:‘適降禦香,建醮於玉隆宮,先生避之。使者督宮門力挽先生回,為國昇座,觀者如堵。又邀先生詣九宮山瑞慶宮主國醮,神龍見於天,具奏以聞,有旨召見,先生遁而去。’是年三月十五日,白玉蟾遊寓江州太平興國宮,作書彭耜,告之近況:‘鄙人今春水陸二千餘里,尋隱廬山,幸而四大輕爽,凡事亦隨順,但花晨月夕,杯酒爐香,頗為我南中諸友感懷也,而於老友又甚酸心。焉物外人,或凡或聖,不以榮辱為心,毀譽為念,惟木精石怪知其為如何人也。《大道歌》、仙系圖,必刊板流廣矣,喜甚喜甚,老友更加鞭為禱。茲不多及,珍重珍重。瓊山老人白某謹書。’同時飛書致留元長、周希清等,叮囑眾弟子八月相會於武夷。留元長曰:‘吾師海瓊君飛錫於康、廬之間,嘉定戊寅春有書,相期於武夷。’
此外,白玉蟾還至玉隆、武城。他說:‘嘉定戊寅,瓊山白玉蟾攜劍過玉隆,訪富川,經武城,雙鳧淩煙,一龍批月,憩武城之西,望大江之東,撫劍而長呼,顧天而長嘯,環武城皆山也。’並著有《玉隆宮會仙閣記》,謂自己‘道八桂,航三湘,浮沔江,歷廬阜’,而至此‘天下第一真仙之居。’至中秋之夕,白玉蟾與眾弟子相聚於武夷,並秘授彭耜、留元長以法統衣缽。他說。‘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漢臣,授之先師陳翠虛,翠虛以授於我,今以付子,子宜秘之。’
同年十月,又率眾弟子上《傳度謝恩表文》,乞請神霄玉清真王,傳度授以雷部神職:‘高上神霄玉清府雷霆令統五雷將兵提領雷霆都司鬼神公事臣玉蟾言,以今十五日,伏為上清太華丹景吏神霄玉府西台令行仙都風雷判官臣彭耜,上清大洞玄都三景法師太乙雷霆典者九靈飛步仙官簽書諸司法院鬼神公事臣留元長’,其下尚有驅邪院判官林伯謙,神霄玉府右侍經潘常吉,周希清,五雷使院事胡士簡,雷霆都司事羅致大,驅邪院右判官陳守默,黃錄院事莊致柔等,皆奏准玉格,皈依神霄門下,‘賴上真開懺謝之門,使至蠢有披陳之路。既與原已往之咎,複為未萌之災。更味皈依,實負陶鑄。夙緣契道,遇神霄五雷之書。凡質希仙,受太上九靈之旨。故得掌心握印,筆下飛符,役使風霆,區別人鬼,濟生度死,輔正除邪。豈墮身於塵坌之間,敢飛步於魁罡之上。古來傳授,今故奉行,內煉刀圭,外儲功行,體天行化,佐國救民。恭惟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陛下,道大難名,德博而溥,群生父母,王界月師,端九旒於萬氣之先,禦八極於太空之表,慈悲濟世,方便度人。臣剡牘東台,側員西府,講分符破券之典,效插血飲丹之儀,誓領將吏,以立殊勳,全賴符圖而闡大教,淵衷俯鑒,真蔭替孚,願清海嶽之埃,而鎖妖魔之洞,庶辟虛無之閫,再揚正一之風。’這是一份極其重要的文件,它表明白玉蟾率眾弟子皆正式皈依神霄門下,並一改金丹派南宗偏重自修性命的偏頗,在完善自我的基礎上,體天行化,濟世度人。
嘉定十二年(1219年)正月五日,白玉蟾派楊伯子遞書函彭耜,告知天庭已正式予餘神職,並囑其刊雷經傳世。他說:‘今正旦於是申奏諸天祭饗諸神,已於當時忝受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門下糾錄典者,簽押雷霆都司鬼神公事,仍受上清驅役鬼神寶印印文納上,至可收宜治靖也。今老者過自康、廬,若無所見聞,且莫發書,恐有浮沈,秋末冬初斷可再會。《雷霆玉經》想已刊了,可施十本,以傳江西之士。’之後,白玉蟾離開武夷,又開始了長途的雲遊。他說:‘己卯之春三月,適閩溪山已夏,草木猶春,瓊山白玉蟾遊於鼓山之下,飲於蟄仙之庵。前眺後嘯,左瞻右盼,崇岡複岫,豐泉茂樹,諸友皆賢哲,不減蘭亭之集也。’隨後‘到江州,行興國軍,如岳陽,回豫章,過撫州,謁華蓋山,下臨江軍,取道饒信而淛東。以八月一日詣行在,複遊紹興,過慶元府,再歸臨安。十月十二日偶閒行,忽與肖潛庵遇,乃知了庵已化,如庵已歸祥山,紫壺在蟄仙無恙。甯國屢相昭,更不往見。史揆任樞,各有夤緣,可以謁之。此興甚懶,亦各休休。每日惟以大飲酣歌餞時光而已,他無所求,亦無所思,惟是吾鶴林,此吾愛子,遠在二千里處。’‘今所行之法尚更靈。在偶醉了,失身墮西湖水中,法印烏有矣,亦可發一大笑。欲往天臺,臨行呼潛庵授之,以此南望。’此白玉蟾致彭耜書,作於十月二十日,大致可以瞭解這一年白氏的行蹤。
嘉定十三年(1220年)夏七月,白玉蟾赴閤皂山,應崇真宮沖妙大師朱季湘所求,作《閤皂山崇真宮昊天殿記》。嘉定十四年(1221年)四月十四日,白玉蟾赴姑蘇參加純陽會,昇座演講呂祖生平事蹟,以教諭道眾信徒。他說:‘皇宋嘉定十四年,秀NFDA8紀月清和天,湖山已還武林債,風月複結姑蘇緣,姑蘇其月十有四,四眾共結純陽會。純陽真人此日生,漂灘舊有仙遊記。我聞唐代呂純陽,師是鍾離字雲房。親傳金液還丹訣,得道之時遊荊襄。世人還識純陽否,鶴頸龜腮身弊垢……要須會得純陽心,始堪學得純陽道。’並作《純陽會》長詩以詠其志。嘉定十五年(1222年)上元,白玉蟾應彭耜致書所請,自浙江而抵福州,為眾弟子設壇演道。他說:‘今日適上元,亟命建靖治,立玉堂,置玉匱司,仍置黃錄所,自辰及申,文書成,告盟天地,植巨幡於門。命虛夷趙汝澮為高功,紫樞林時中為都講,紫光林伯謙為監齋,芝房吳景安為侍經,玉靈鄧道寧為侍香,玉華陳彌隆為侍燈,紫壺謝顯道為直壇,紫瓊趙收夫為看班,予(彭耜)攝行上清黃錄使為總監。其以正月晦日補職,二月一日行事,四日成醮乃謝恩,五日祭雷,凡齋醮事用古式九朝科飲如常儀。’其後,一一為眾弟子解難答疑,開示玄機。同年四年,白玉蟾到臨安,‘伏闕言天下事’,結果‘沮不得達,因醉執逮京兆尹,一宿乃釋。’時有臣僚奏他以左道惑眾,被逐出京師。《全閩詩話》引彭耜《白玉蟾傳》亦云:壬午孟夏,‘伏闕言天下事,阻不得達。’十月至臨江軍之江月亭,飲酣袖出一詩,與諸從遊。‘未及展玩,已躍身江流中,諸從遊疾呼援溺,先生出水面搖手止之,皆謂已水解矣。是月又見於融州老君洞。由是度桂嶺,返三山,複歸於羅浮。’紹定己丑(1229年)冬,或傳先生解化於盱江。‘先生嘗有詩云:待我年當三十六,青雲白鶴是歸期。以歲計之,似若相符,逾年人皆見於隴、蜀,又未嘗死,竟莫知所終。考耜為玉蟾弟子,所紀當實,蟾生紹興甲寅,至紹定己丑,計九十六歲。云三十六歲者,除去一甲子也。’
五、融丹道雷法為一體的白玉蟾
通過對白玉蟾生平事蹟的基本梳理,可以看出他的確超常不凡。正是由於他畢生不懈的努力,使得南宗及神霄派均光大於世。對金丹派南宗一派而言,白玉蟾是將南宗丹法及法派弘揚於世的關鍵人物。誠如其後學王慶昇所說:‘七返九還,金液煉形者是也。一時媾精,一日結胎,十月脫胎,三年無陰,是謂純陽之仙。六年絕粒,鼻無喘息,名曰至真,白玉其骨,黃金其筋,履蹈虛空,洞貫金石,此修仙之極致也。自老子,黃帝而下,凡飛騰變化之儔,皆修此耳。故老子作《道德經》,以詔後世;黃帝著《陰符經》,以彰厥旨;真人魏伯陽因之,作《周易參同契》,以極其底蘊。正陽鍾離權因之,作《玄房三十九章》,以祛似是之惑;純陽呂巖緣之,作《沁園春》、《霜天曉角》及《窯頭脫空》等歌,以廣其意;華陽施肩吾修之,作《會真記》,以誘進學之事,雖皆發明道要,顯示機緘,然而火候法度,溫養指歸,並不曾說破。天臺怡真先生謫自紫陽真人,宿德不渝,感西華夫人發樞紐,而授之以口訣,道成授杏林石泰以《悟真篇》。杏林道成,授紫賢薛道光以《還元篇》。紫賢道成,授泥丸真人以《複命篇》。泥丸道成,授紫清真人白玉蟾以《翠虛篇》。厥後之聞道者,紫清之徒也。’
就神霄一派來說,白玉蟾是將雷法理論化、流派教團化的重要宗師。他文才贍富,著述甚多,除詩文集《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等及其徒眾編的《靜餘玄間》、《白真人文集》、《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傳道集》、《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外,還有許多雷法符錄方面的著述。最為重要者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玄珠歌注》、《道法九要》、《坐煉工夫》等,以及所傳《先天雷晶隱書》、《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書》、《洞玄玉樞雷霆大法》、《神霄十字天經》,均為神霄派的重要文獻。因此,在不少的雷法中,均將白玉蟾列為傳法祖師,這是神霄派對他所作貢獻的肯定。
總結以上所述,白玉蟾應時代的潮流與社會的需要,大力倡導不同教派、不同思想的對話與交流,促進了道教的內丹、外丹、符咒、雷法乃至與儒學、理學、佛學、禪法、密法、瑜伽等的相互交流,從而在更加廣泛的思想文化基礎上,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他編撰了大量的著作,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到道教的哲學、思想、文化、文學、歷史、道法、科儀等各個領域。僅就對神霄派的貢獻而言,他不僅在組織上完善了神霄派的傳承體系,更為重要的是他將內丹學與雷法有機地結合,並廣泛系統詳實地論述了道教雷法的淵源、歷史、理論、方法及其社會功用,從而極大地完善和豐富了道教的這門絕學。同時,也改變了南宗傳統上的衹重個人修為的小乘偏見,力主走向社會,運用雷法、丹道的威力,濟民救世。這樣的結果一是使道教一貫秘傳的丹法得以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內傳播,一是使雷法符咒之術得以合理化系統化,內丹與雷法相互靠攏,互相融合,這是道教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變革,是白玉蟾對道教發展作出的一大貢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