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燦大師生平事蹟 

僧燦三祖姓余諱普庵,號僧燦,隋朝高僧,鑑智大師,別號南泉,乃靈寶天尊化身,七月二十一日降生於江西省袁州府,宜春縣人氏,自幼好道修行,年四十不言姓氏,常住慈化寺,好讀華嚴經,能知未來之事,人皆稱他為菩薩。

 

僧燦大師嗣法慧可禪師,繼禪宗之法統,得授心印口訣,為禪宗東土第三祖。後離開宜春縣三十餘里,居住一石洞勤修苦煉,隱於舒州皖公山,著信心銘一卷,後聞母至,即起身恭迎,頭觸洞頂開裂,至今仙跡猶存,及到唐朝大業二年八月二十四日了道,將金線道統傳授於曹洞執掌。唐玄宗諡為鑑智大師。

據《景德傳燈錄》記載:有一居士,年約四十多歲,來禮拜二祖慧可大師,並問:「弟子身纏風邪之疾,請求和尚!為我懺其罪過。」大師說:「將罪過拿來,我幫您懺悔。」那居士沈默良久,便說:「我尋覓罪過,卻找不到。」大師說:「我已幫您懺其罪過。您應當皈依佛、法、僧三寶。」居士問:「今見和尚,已知僧寶。不知什麼是佛與法?」大師答:「是您的心在作佛,亦是此心生起萬法,佛與法本無分別,僧也是如此。」居士聞後,有感而發:「今日才知道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心一樣,佛法亦無別。」大師知已悟,對他深為器重,隨即為他剃度,且說:「您是佛門珍寶,法名就叫僧燦。」自此之後,他的疾病亦漸漸痊癒。

信心銘               鑑智僧璨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 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 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 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 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 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 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 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 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 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 隨照失宗 須臾返照 勝却前空 前空轉變 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 慎勿追尋 纔有是非 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 不生不心 能隨境滅 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欲知兩段 元是一空 一空同兩 齊含萬像 不見精麁 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 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 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 心入邪路 放之自然 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 逍遙絕惱 繫念乖真 沈惛不好 不好勞神 何用疎親 欲趣一乘 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 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 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 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 悟無好惡 一切二邊 妄自斟酌 夢幻空華 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 一時放却 眼若不眠 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 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 兀爾忘緣 萬法齊觀 歸復自然 泯其所以 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 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 一何有爾 究竟窮極 不存軌則 啟心平等 所作俱息 狐疑盡淨 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 無可記憶 虛明自然 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 識情難測 真如法界 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 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 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 無在不在 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 妄絕境界 極大同小 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 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 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 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

聽完此公案,不知諸位有何感觸。當您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常會覺得是自己的業障現前,所以就想請高僧大德為您作法事,消罪障。僧燦大師於未開悟前,也和凡夫一樣,想請慧可大師為他懺罪。

但一經點化,讓他領悟到「緣起性空」的實相。一切事相皆是緣生緣滅,了不可得,若不能體悟,則會執迷成疾;今已徹悟,故其疾漸漸消去。

迷時有分別,悟時無不同。佛、法、僧三寶,本是自性三寶,而非心外的事。《壇經》云:「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皈依三寶是要我們回歸自心,使自心常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意思呀!

後來三祖僧燦,遇年僅十四歲的沙彌道信,前來禮師曰:「願和尚慈悲,教我如何解脫?」大師說:「誰束縛您?」回曰:「沒有人束縛。」大師直說:「那還要求解脫的法門嗎?」道信言下大悟!我常思維,誰綁住了我?是別人、是家庭、是社會、是金錢、是感情,還是身體呢?是我們的腦袋,自我的意識,個人的偏見,累劫的習氣以及業力的牽引。但再深入的觀照,其實是對「我」的執著。因「我執」以產生「我所」,自心無明,故引發貪瞋癡作祟,而其心被妄想、執著所縛。若了知諸法無我,五蘊皆空,就沒有被束縛的我。那到底,有沒有我呢?送諸位一句話:「我,非我,假名為我。」參參看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年少出家為僧。在寺院裡誦經、參禪打坐,多年來,對空宗解脫法門很感興趣,總是找不到捷徑方法,內心甚感困惑!

有一日,他到皖公山禮拜三祖僧燦大師請求說:「請您老慈悲,教我解脫法門如何?」

僧燦大師慈祥地問道:「誰縛了你?」

道信聽不明白,回答道:「沒有人縛住我呀!」

僧燦大師莞爾一笑說:「既然如此,你還求解脫幹甚麼?」

道信言下大悟,於此侍奉了九年,僧燦時常用機鋒禪悟試驗他,都無法難住他,因此將衣缽傳給了他。

唐武德七年,道信來到破頭山大弘禪法,四方弟子雲集法筵,破頭山成為勝地。唐貞觀間,太宗三次下旨,召道信進京。但道信不尚虛華,婉言謝拒了。

後來,太宗第四次徵召時,對使臣說:「他要是再不從命,就把他的頭取來。」

使臣來到破頭山,對道信軟硬兼施,還是說不動他!最後道信對使臣說:「既然是破頭,就將頭取去吧!」

使臣驚慌失措,寧可抗旨,也不敢動手。後來唐太宗聽了使臣的回奏,不但沒有發怒,越加對道信禪師獎諭了一番。

三祖僧璨。初以白衣見二祖。問曰。弟子身纏風疾。請師懺罪。祖曰。將罪來與汝懺。師曰。覓罪了不可得。祖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師曰。今見和上已知是僧。未審何以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外中間。其心亦然。佛法無二。祖大器之。即為剃髮具戒已畢。復告之曰。達磨大師以正法眼藏密授於吾。吾今付汝。及以信衣。汝當護持。屬周武廢教。往來司空山積十餘年。隋開皇初居皖公山。傳法道信。優游江國。大業二年復還舊山。為眾說法。合掌儼立而逝。葬於山谷寺。唐玄宗朝。追諡鏡智禪師

 

boktakhongkong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