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史記卷二  夏本紀第二

 
 
夏禹,[一]名曰文命。[二]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三]顓頊之父曰昌
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
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
注[一]集解謚法曰:「受禪成功曰禹。」正義夏者,帝禹封國號也。帝王紀云:
「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
注[二]索隱尚書云「文命敷于四海」,孔安國云「外布文德教命」,不云是禹名。
太史公皆以放勳﹑重華﹑文命為堯﹑舜﹑禹之名,未必為得。孔又云「虞氏,
舜名」,則堯﹑禹﹑湯皆名矣。蓋古者帝王之號皆以名,後代因其行,追而為謚。
其實禹是名。故張晏云「少昊已前,天下之號象其德;顓頊已來,天下之號因
其名」。又按:系本「鯀取有辛氏女,謂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云「高密,
禹所封國」。正義帝王紀云:「父鯀妻脩己,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
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長,本西夷人也。大戴禮云『高
陽之孫,鯀之子,曰文命』。楊雄蜀王本紀云『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於石
紐』。」括地志云:「茂州汶川縣石紐山在縣西七十三
里。華陽國志云『今夷人共營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猶不敢放六畜』。」
按:廣柔,隋改曰汶川。
注[三]索隱皇甫謐云:「鯀,帝顓頊之子,字熙。」又連山易云「鯀封於崇」,
故國語謂之「崇伯鯀」。系本亦以鯀為顓頊子。漢書律曆志則云「顓頊五代而生
鯀」。按:鯀既仕堯,與舜代系殊懸,舜即顓頊六代孫,則鯀非是顓頊之子。蓋
班氏之言近得其實。
當帝堯之時,鴻水[一]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臣
四嶽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
者,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
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二]
乃殛鯀於羽山以死。[三]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
業。
注[一]索隱一作「洪」。鴻,大也。以鳥大曰鴻,小曰鴈,故近代文字大義者皆
作「鴻」也。
注[二]索隱言無功狀。
注[三]正義殛音紀力反。鯀之羽山,化為黃熊,入于羽淵。熊音乃來反,下三
點為三足也。束發蒙紀云:「ª三足曰熊。」
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
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
讓於契﹑后稷﹑皋陶。舜
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為人敏給克勤;其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一]身為度,[二]
稱以出;[三]亹亹穆穆,為綱為紀。
注[一]索隱言禹聲音應鍾律。
注[二]集解王肅曰:「以身為法度。」索隱按:今巫猶稱「禹步」。
注[三]集解徐廣曰:「一作『士』。」索隱按:大戴禮見作「士」。又一解云,上
文聲與身為律度,則權衡亦出於其身,故云「稱以出」也。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一]定高山
大川。[二]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
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三]卑宮室,致費於溝淢。[四]陸行乘車,水行
乘船,泥行乘橇,[五]山行乘。[六]左準繩,右規矩,[七]載四時,[八]以
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庶
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
便利。
注[一]集解尚書「傅」字作「敷」。馬融曰:「敷,分也。」索隱尚書作「敷土
隨山刊木」。今案:大戴禮作「傅土」,故此紀依之。傅即付也,謂付功屬役之
事。若尚書作「敷」,敷,分也,謂令人分布理九州之土地也。表木,謂刊木
立為表記,與孔注書意異。
注[二]集解馬融曰:「定其差秩祀禮所視也」。駰案:尚書大傳曰「高山大川,
五嶽﹑四瀆之屬」。
注[三]集解馬融曰:「祭祀豐絜。」
注[四]集解包氏曰:「方里為井,井閒有溝,溝廣深四尺。十里為成,成閒有淢,
淢廣深八尺。」
注[五]集解徐廣曰:「他書或作『蕝』。」駰案:孟康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
如淳曰「橇音『茅蕝』之『蕝』。謂以板置*(其)*泥上以通行路也」。正義按:
橇形如船而短小,兩頭微起,人曲一,泥上擿進,用拾泥上之物。今杭州﹑
溫州海邊有之也。
注[六]集解徐廣曰:「,一作『橋』,音丘遙反。」駰案:如淳曰「車,謂
以鐵如錐頭,長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又音紀錄反。正義按:上
山,前齒短,後齒長;下山,前齒長,後齒短也。音與是同也。
注[七]集解王肅曰:「左右言常用也。」索隱左所運用堪為人之準繩,右所舉動
必應規矩也。
注[八]集解王肅曰:「所以行不違四時之宜也。」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一]壺口,治梁及岐。[二]既脩太原,至于嶽陽。[三]
覃懷致功,[四]至於衡漳。[五]其土白壤。[六]賦上上錯,[七]田中中,[八]
常﹑%既從,大陸既為。[九]鳥夷皮服。[一0]夾右碣石,[一一]入于海。[一
二]
注[一]集解孔安國曰:「堯所都也。先施貢賦役載於書也。」鄭玄曰:「兩河閒
曰冀州。」正義:按理水及貢賦從帝都為始也。黃河自勝州東,直南至華陰,
即東至懷州南,又東北至平州碣石山入海也。東河之西,西河之東,
南河之北,皆冀州也。
注[二]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之東南,梁山在左馮翊夏陽,
岐山在右扶風美陽。」索隱鄭玄曰:「地理志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之東南,梁山
在左馮翊夏陽,岐山在右扶風美陽。」正義括地志云:「壺口山在慈州吉昌縣西
南五十里冀州境也。梁山在同州韓城縣東南十九里,岐山在岐州岐山縣東北十
里,二山雍州境也」孔安國曰:「從東循山理水而西也。」
注[三]集解孔安國曰:「太原今為郡名。太嶽在太原西南。山南曰陽。」索隱嶽,
太嶽,即冀州之鎮霍太山也。按:地理志霍太山在河東彘縣東。凡如此例,不
引書者,皆地理志文也。正義括地志云:「霍太山在沁州沁原縣西七八十里。」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覃懷,近河地名。」鄭玄曰:「懷縣屬河內。」索隱按:
河內有懷縣,今驗地無名「覃」者,蓋「覃懷」二字或當時共為一地之名。
注[五]集解孔安國曰:「漳水橫流。」索隱案:孔注以衡為橫,非。王肅云「衡,
漳,二水名。」地理志清漳水出上黨沾縣東北,至阜城縣入河。濁漳水出上黨
長子縣東,至鄴入清漳也。正義括地志云:「故懷城在懷州武陟縣西十一里。衡
漳水在瀛州東北百二十五里平舒縣界也。」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土無塊曰壤。」
注[七]集解孔安國曰:「上上,第一。錯,雜也,雜出第二之賦。」
注[八]集解孔安國曰:「九州之中為第五。」
注[九]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恆水出恆山,%水在靈壽,大陸澤在鉅鹿。」索隱
此文改恆山﹑恆水皆作「常」,避漢文
帝諱故也。常水出常山上曲陽縣,東入滱水。%水出常山靈壽縣,東入虖池。
郭璞云「大陸,今鉅鹿北廣河澤是已」。為亦作也。
注[一0]集解鄭玄曰:「鳥夷,東*(北)**[方]*之民*(賦)**[搏]*食鳥獸者。」
孔安國曰:「服其皮,明水害除。」正義括地志云:「靺鞨國,古肅慎也,在京
東北萬里已下,東及北各抵大海。其國南有白山,鳥獸草木皆白。其人處山林
閒,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至接九梯。養豕,食肉,衣其皮,冬以
豬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貴臭穢不絜,作廁於中,圜之而居。多勇力,
善射。弓長四尺,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葬則交木作,殺
豬積上,富者至數百,貧者數十,以為死人之糧。以土上覆之,以繩繫於。
頭出土上,以酒灌酹,繩腐而止,無四時祭祀也。」
注[一一]集解孔安國曰:「碣石,海畔之山也。」
注[一二]集解徐廣曰:「海,一作『河』。」索隱地理志云「碣石山在北平驪城
縣西南」。太康地理志云「樂浪遂城縣有碣石山,長城所起」。又水經云「在遼
西臨渝縣南水中」。蓋碣石山有二,此云「夾右碣石入于海」,當是北平之碣石。
濟﹑河維沇州:[一]九河既道,[二]雷夏既澤,雍﹑沮會同,[三]桑土既蠶,
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四]其土黑墳,[五]草繇木條。[六]田中下,[七]賦貞,
作十有三年乃同。[八]其貢漆絲,其篚織文。[九]浮於濟﹑漯,通於河。[一0]
注[一]集解鄭玄曰:「言沇州之界在此兩水之閒。」

注[二]集解馬融曰:「九河名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
鬲津。」
注[三]集解鄭玄曰:「雍水沮水相觸而合入此澤中,地理志曰雷澤在濟陰城陽縣
西北。」索隱爾雅云「水自河出為雍」也。正義括地志云:「雷夏澤在濮州雷澤
縣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澤西北平地也。」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就桑蠶。」
注[五]集解孔安國曰:「色黑而墳起。」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繇,茂;條,長也。」
注[七]集解孔安國曰:「第六。」
注[八]集解鄭玄曰:「貞,正也。治此州正作不休,十三年乃有賦,與八州同,
言功難也。其賦下下。」
注[九]集解孔安國曰:「地宜漆林,又宜桑蠶。織文,錦綺之屬,盛之筐篚而貢
焉。」
注[一0]集解鄭玄曰:「地理志云漯水出東郡東武陽。」索隱濟水出河東垣縣王
屋山東,其流至濟陰,故應劭云「濟水出平原漯陰縣東,漯水出東郡東武陽縣
北,至千乘縣而入于海」。
海岱維青州:[一]堣夷既略,[二]濰﹑淄其道。[三]其土白墳,海濱廣潟,[四]
厥田斥鹵。[五]田上下,賦中上。[六]厥貢鹽絺,海物維錯,[七]岱畎絲﹑枲﹑
鉛﹑松﹑怪石,[八]萊夷為牧,[九]其篚酓絲。[一0]浮於汶,通於濟。[一一]
注[一]集解鄭玄曰:「東自海,西至岱。東嶽曰岱山。」正義按:舜分青州為營
州﹑遼西及遼東。
注[二]集解馬融曰:「堣夷,地名。用功少曰略。」索隱孔安國云:「東表之地
稱嵎夷。」按:今文尚書及帝命驗並
作「禺鐵」,在遼西。鐵,古「夷」字也。
注[三]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濰水出琅邪,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索隱濰水
出琅邪箕縣,北至都昌縣入海。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北,東至博昌縣入濟也。
正義括地志云:「密州莒縣濰山,濰水所出。淄州淄川縣東北七十里原山,淄水
所出。俗傳云,禹理水功畢,土石黑,數里之中波若漆,故謂之淄水也。」
注[四]集解徐廣曰:「一作『澤』,又作『斥』。」
注[五]集解鄭玄曰:「斥謂地鹹鹵。」索隱鹵音魯。說文云:「鹵,鹹地。東方
謂之斥,西方謂之鹵。」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三,賦第四。」
注[七]集解孔安國曰:「絺,細葛。錯,雜,非一種。」鄭玄曰:「海物,海魚
也。魚種類尤雜。」
注[八]集解孔安國曰:「畎,谷也。怪異好石似玉者。岱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貢
之。」
注[九]集解孔安國曰:「萊夷,地名,可以牧放。」索隱按:左傳云萊人劫孔子,
孔子稱「夷不亂華」,又云「齊侯伐萊」,服虔以為東萊黃縣是。今按:地理志
黃縣有萊山,恐即此地之夷。
注[一0]集解孔安國曰:「酓桑蠶絲中琴瑟弦。」索隱爾雅云「,山桑」,是
蠶食之絲也。
注[一一]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濟。」
海岱及淮維徐州:[一]淮﹑沂其治,蒙﹑羽其蓺。[二]大野既都,[三]東原厎
平。[四]其土赤埴墳,[五]草木漸包。[六]其田上中,賦中中。[七]貢維土五
色,[八]羽畎夏狄,[九]嶧陽孤桐,[一0]泗濱浮磬,[一一]淮夷蠙珠臮魚,[一
二]其篚玄纖縞。[一三]浮于淮﹑泗,[一四]通于河。
注[一]集解孔安國曰:「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注[二]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沂水出泰山蓋縣。蒙,羽,二山名。」孔安國曰:
「二水已治,二山可以種蓺。」索隱水經云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
桐柏山。沂水出泰山蓋縣艾山,南過下邳縣入泗。蒙山在泰山蒙陰縣西南。羽
山在東海祝其縣南,殛鯀之地。
注[三]集解鄭玄曰:「大野在山陽鉅野北,名鉅野澤。」孔安國曰:「水所停曰
都。」
注[四]集解鄭玄曰:「東原,地名。今東平郡即東原。」索隱張華博物志云:「兗
州東平郡即尚書之東原也。」正義廣平曰原。徐州在東,故曰東原。水去已致
平復,言可耕種也。
注[五]集解徐廣曰:「埴,黏土也。」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漸,長進;包,叢生也。」
注[七]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二,賦第五。」
注[八]集解鄭玄曰:「土五色者,所以為大社之封。」正義韓詩外傳云:「天子
社廣五丈,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黃土。將封諸侯,各取
方土,苴以白茅,以為社也。」太康地記云:「城陽姑幕有五色土,封諸侯,錫
之茅土,用為社。此土即禹貢徐州土也。今屬密州莒縣也。」
注[九]集解孔安國曰:「夏狄,狄,雉名也。羽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
注[一0]集解孔安國曰:「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鄭玄曰:「地理志嶧山
在下邳。」正義括地志云:「嶧山在兗州鄒縣南二十二里。鄒山記云『鄒山,古
之嶧山,言絡繹相連屬也。今猶多桐樹』。」按:今獨生桐,尚徵,一偏似琴瑟。
注[一一]集解孔安國曰:「泗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為磬。」鄭玄曰:「泗水出濟
陰乘氏也。」正義括地志云:「泗水至彭
城呂梁,出石磬。」
注[一二]集解孔安國曰:「淮﹑夷二水,出蠙珠及美魚。」鄭玄曰:「淮夷,淮
水之上夷民也。」索隱按:尚書云「徂茲淮夷,徐戎並興」,今徐州言淮夷,則
鄭解為得。蠙,一作「玭」,並步玄反。臮,古「暨」字。臮,與也。言夷人所
居淮水之處,有此蠙珠與魚也。又作「濱」。濱,畔也。
注[一三]集解鄭玄曰:「纖,細也。祭服之材尚細。」正義玄,黑。纖,細。縞,
白繒。以細繒染為黑色。
注[一四]正義括地志云:「泗水源在兗州泗水縣東陪尾山。其源有四道,因以為
名。」
淮海維揚州:[一]彭蠡既都,陽鳥所居。[二]三江既入,[三]震澤致定。[四]
竹箭既布。[五]其草惟夭,其木惟喬,[六]其土塗泥。[七]田下下,賦下上上
雜。[八]貢金三品,[九]瑤﹑琨﹑竹箭,[一0]齒﹑革﹑羽﹑旄,[一一]島夷
卉服,[一二]其篚織貝,[一三]其包橘﹑柚錫貢。[一四]均江海,通淮﹑
注[一]集解孔安國曰:「北據淮,南距海。」
注[二]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彭蠡澤在豫章彭澤西。」孔安國曰:「隨陽之鳥,
鴻鴈之屬,冬月居此澤也。」索隱都,古文尚書作「豬」。孔安國云「水所停曰
豬」,鄭玄云「南方謂都為豬」,則是水聚會之義。正義蠡音禮。括地志云:「彭
蠡湖在江州潯陽縣東南五十二里。」
注[三]索隱韋昭云:「三江謂松江﹑錢唐江﹑浦陽江。」今按:地理志有南江﹑
中江﹑北江,是為三江。其南江從會稽吳縣南,東入海。中江從丹陽蕪湖縣西
南,東至會稽陽羨縣入海。北江從會稽毗陵縣北,東入海。故下文「東為中
江」,又「東為北江」,孔安國云「有北有中,南可知也。」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震澤,吳南太湖名。言三江已入,致定為震澤。」索隱
震,一作「振」。地理志會稽吳縣「故周泰伯所封國,具區在其西,古文以為震
澤」。又左傳稱「笠澤」,亦謂此也。正義澤在蘇州西南四十五里。三江者,在
蘇州東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澤江;
一江東南上七十里至白蜆湖,名曰上江,亦曰東江;一江東北下三百餘里入海,
名曰下江,亦曰婁江:於其分處號曰三江口。顧夷吳地記云「松江東北行七十
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并松江為三江」是也。言
理三江入海,非入震澤也。按:太湖西南湖州諸溪從天目山下,西北宣州諸山
有溪,並下太湖。太湖東北流,各至三江口入海。其湖無通彭蠡湖及太湖處,
並阻山陸。諸儒及地志等解「三江既入」皆非也。周禮職方氏云「揚州藪曰具
區,川曰三江」。按:五湖﹑三江者,韋昭注非也。其源俱不通太湖,引解「三
江既入」,失之遠矣。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太湖東岸,
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菱湖在莫釐山東,周迴三十餘里,西口
闊二里,其口南則莫釐山,北則徐侯山,西與莫湖連。莫湖在莫釐山西及北,
北與胥湖連;胥湖在胥山西,南與莫湖連:各周迴五六十里,西連太湖。游湖
在北二十里,在長山東,湖西口闊二里,其口東南岸樹里山,西北岸長山,湖
周迴五六十里。貢湖在長山西,其口闊四五里,口東南長山,山南即山陽村,
西北連常州無錫縣老岸,湖周迴一百九十里已上,湖身向東北,長七十餘里。
兩湖西亦連太湖。河渠書云「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貨殖傳云「夫吳有三江﹑
五湖之利。」又太史公自傳云「登姑蘇,望五湖」是也。
注[五]集解孔安國曰:「水去布生。」
注[六]集解少長曰夭。喬,高也。

注[七]集解馬融曰:「漸,洳也。」
注[八]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九,賦第七,雜出第六。」
注[九]集解孔安國曰:「金﹑銀﹑銅。」。鄭玄曰:「銅三色也。」
注[一0]集解孔安國曰:「瑤,琨,皆美玉也。」
注[一一]集解孔安國曰:「象齒﹑犀皮﹑鳥羽﹑旄牛尾也。」正義周禮考工記云:
「犀甲七屬,兕甲六屬。」郭云:「犀似水牛,豬頭,大腹,庳,橢角,好食
也。亦有一角者。」按:西南夷常貢旄牛尾,為旌旗之飾,書詩通謂之旄。
故尚書云「右秉白旄」,詩云「建旐設旄」,皆此牛也。
注[一二]集解孔安國曰:「南海島夷草服葛越。」正義括地志云:「百濟國西南
渤海中有大島十五所,皆邑落有人居,屬百濟。」又倭國,武皇后改曰日本國,
在百濟南,隔海依島而居,凡百餘小國。此皆揚州之東島夷也。按:東南之夷
草服葛越,焦竹之屬,越即苧祁也。
注[一三]集解孔安國曰:「織,細繒也。貝,水物也。」鄭玄曰:「貝,錦名也。
詩云『成是貝錦』。凡織者,先染其絲,織之屬百濟。」又倭國,武皇后改即成
[文]矣。」
注[一四]集解孔安國曰:「小曰橘,大曰柚。錫命乃貢,言不常也。」鄭玄曰:
「有錫則貢之,或時乏則不貢。錫,所以柔金也。」
注[一五]集解鄭玄曰:「均,讀曰沿。沿,順水行也。」
荊及衡陽維荊州:[一]江﹑漢朝宗于海。[二]九江甚中,[三]沱﹑涔已道,[四]
雲土﹑夢為
治。[五]其土塗泥。田下中,賦上下。[六]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
榦﹑栝﹑柏,[七]礪﹑砥﹑砮﹑丹,[八]維箘簬﹑楛,[九]三國致貢其名,[一
0]包匭菁茅,[一一]其篚玄纁璣組,[一二]九江入賜大龜。[一三]浮于江﹑沱﹑
涔﹑*(于)*漢,踰于雒,至于南河。
注[一]集解孔安國曰:「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
注[二]集解孔安國曰:「二水經此州而入海,有似於朝,百川以海為宗。宗,尊
也。」正義括地志云:「江水源出岷州南岷山,南流至益州,即東南流入蜀,至
瀘州,東流經三硤,過荊州,與漢水合。孫卿子云『江水其源可以濫觴』也。」
又云:「漢水源出梁州金牛縣東二十八里嶓山。」
注[三]集解孔安國曰:「江於此州界,分為九道,甚得地勢之中。」鄭玄曰:「地
理志九江在尋陽南,皆東合為大江。」索隱按:尋陽記九江者,烏江﹑蚌江﹑
烏白江﹑嘉靡江﹑沙江﹑畎江﹑廩江﹑隄江﹑箘江。又張湞九江圖所載有三里﹑
五畎﹑烏土﹑白蚌。九江之名不同。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沱,江別名。涔,水名。」鄭玄曰:「水出江為沱,漢
為涔。」索隱涔,亦作「潛」。沱出蜀郡郫縣西,東入江。潛出漢中安陽縣*(直)*
西*[南]*,北入漢。故爾雅云「水自江出為沱,漢出為潛」。正義括地志云:「繁
江水受郫江。禹貢曰『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源出益州新繁縣。潛水一名復水,
今名龍門水,源出利州谷縣東龍門山大石穴下也。」
注[五]集解孔安國曰:「雲夢之澤在江南,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為耕作畎畝之
治。」索隱夢,一作「瞢」,鄒誕生又音蒙。按:雲土﹑夢本二澤名,蓋人以二
澤相近,或合稱雲夢耳。知者,據左傳云楚子濟江入于雲中,又楚子﹑鄭伯田
于江南之夢,則是二澤各別也。韋昭曰:「雲土今為縣,屬江夏南郡華容。」今
按:地理志云江夏有雲杜縣,
是其地。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田第八,賦第三。」
注[七]集解鄭玄曰:「四木名。」孔安國曰:「榦,柘也。柏葉松身曰栝。」
注[八]集解孔安國曰:「砥細於礪,皆磨石也。砮,石中矢鏃。丹,朱類也。」
注[九]集解徐廣曰:「一作『箭足杆』。杆即楛也,音怙。箭足者,矢鏃也。或
以箭足訓釋箘簬乎?」駰案:鄭玄曰「箘簬,聆風也」。
注[一0]集解馬融曰:「言箘簬﹑楛三國所致貢,其名善也。」
注[一一]集解鄭玄曰:「匭,纏結也。菁茅,茅有毛刺者,給宗廟縮酒。重之,
故包裹又纏結也。」正義括地志云:「辰州盧溪縣西南三百五十里有包茅山。武
陽記云『山際出包茅,有刺而三脊,因名包茅山』。」
注[一二]集解孔安國曰:「此州染玄纁色善,故貢之。璣,珠類,生於水中。組,
綬類也。」
注[一三]集解孔安國曰:「尺二寸曰大龜,出於九江水中。龜不常用,賜命而納
之。」
荊河惟豫州:[一]伊﹑雒﹑瀍﹑既入于河,[二]滎播既都,[三]道荷澤,被
明都。[四]其土壤,下土墳壚。[五]田中上,賦雜上中。[六]貢漆﹑絲﹑絺﹑
紵,其篚纖絮,[七]錫貢磬錯。[八]浮於雒,達於河。
注[一]集解孔安國曰:「西南至荊山,北距河水。」正義括地志云:「荊山在襄
州荊山縣西八十里。韓子云『卞和得玉璞於楚之荊山』,即此也。」河,洛州北
河也。

注[二]集解孔安國曰:「伊出陸渾山,洛出上洛山,出澠池山,瀍出河南北山,
四水合流而入河。」索隱伊水出弘農盧氏縣東,洛水出弘農上洛縣領山,瀍
水出河南穀城縣朁亭北,水出弘農新安縣東,皆入于河。正義括地志云:「伊
水出虢州盧氏縣東巒山,東北流入洛。洛水出商州洛南縣領山,東流經洛州
郭內,又東合伊水。瀍水出洛州新安縣東,南流至洛州郭內,南入洛。水源
出洛州新安縣東白石山,東北與穀水合流,經洛州郭內,東流入洛也。」
注[三]集解孔安國曰:「滎,澤名。波水已成遏都。」索隱古文尚書作「滎波」,
此及今文並云「滎播」。播是水播溢之義,滎是澤名。故左傳云狄及%戰於滎澤。
鄭玄云:「今塞為平地,滎陽人猶謂其處為滎播。」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荷澤在胡陵。明都,澤名,在河東北,水流泆覆被之。」
索隱荷澤在濟陰定陶縣東。明都音孟豬。孟豬澤在梁國睢陽縣東北。爾雅﹑左
傳謂之「孟諸」,今文亦為然,唯周禮稱「望諸」,皆此地之一名。正義括地志
云:「荷澤在曹州濟陰縣東北九十里定陶城東,今名龍池,亦名九卿陂。」
注[五]集解孔安國曰:「壚,疏也。」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墳壚也。」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田第四,賦第二,又雜出第一。」
注[七]集解孔安國曰:「細也。」
注[八]集解孔安國曰:「治玉石曰錯,治磬錯也。」
華陽黑水惟梁州:[一]汶﹑嶓既蓺,[二]沱﹑涔既道,[三]蔡﹑蒙旅平,[四]
和夷厎績。[五]其土青驪。[六]田下上,賦下中三錯。[七]貢璆﹑鐵﹑銀﹑鏤﹑
砮﹑磬,[八]熊﹑羆﹑狐﹑貍﹑織皮。[九]
西傾因桓是來,[一0]浮于潛,踰于沔,[一一]入于渭,亂于河。[一二]
注[一]集解孔安國曰:「東據華山之南,西距黑水。」正義括地志云:「黑水源
出梁州城固縣西北太山。」
注[二]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岷山在蜀郡湔氐道,嶓山在漢陽西。」索隱汶,
一作「」,又作「」。山,封禪書一云瀆山,在蜀都湔氐道西徼,江水所
出。嶓山在隴西西縣,漢水所出也。正義括地志云:「岷山在岷州溢樂縣南一
里,連至蜀二千里,皆名岷山。嶓山在梁州金牛縣東二十八里。」湔音子
踐反。氐音丁奚反。
注[三]集解孔安國曰:「沱﹑潛發源此州,入荊州。」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蔡,蒙,二山名。祭山曰旅。平言治功畢也。」鄭玄曰:
「地理志蔡﹑蒙在漢嘉縣。」索隱此非徐州之蒙,在蜀郡青衣縣。青衣後改為
漢嘉。蔡山不知所在也。蒙,縣名。正義括地志云:「蒙山在雅州嚴道縣南十里。」
注[五]集解馬融曰:「和夷,地名也。」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色青黑也。」
注[七]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七,賦第八,雜出第七第九三等。」
注[八]集解孔安國曰:「璆,玉名。」鄭玄曰:「黃金之美者謂之鏐。鏤,剛鐵,
可以刻鏤也。」
注[九]集解孔安國曰:「貢四獸之皮也。織皮,今罽也。」
注[一0]集解馬融曰:「治西傾山因桓水是來,言無餘道也。」鄭玄曰:「地理
志西傾山在隴西臨洮。」索隱西傾在隴西臨洮縣西南。桓水出蜀郡山西南,
行羌中入南海也。正義括地志云:「西傾山今嵹臺山,在洮州臨潭縣西南三百三
十六里。」

注[一一]集解孔安國曰:「漢上水為沔。」鄭玄曰:「或謂漢為沔。」
注[一二]集解孔安國曰:「正絕流曰亂。」
黑水西河惟雍州:[一]弱水既西,[二]涇屬渭汭。[三]漆﹑沮既從,[四]灃[五]
水所同。[六]荊﹑岐已旅,[七]終南﹑敦物至于鳥鼠。[八]原隰厎績,至于都
野。[九]三危既度,[一0]三苗大序。[一一]其土黃壤。田上上,賦中下。[一
二]貢璆﹑琳﹑琅玕。[一三]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一四]會于渭汭。[一
五]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序。[一六]
注[一]集解孔安國曰:「西距黑水,東據河。龍門之河在冀州西。」索隱地理志
益州滇池有黑水祠。鄭玄引地說云「三危山,黑水出其南」。山海經「黑水出崑
崙墟西北隅」也。
注[二]集解孔安國曰:「導之西流,至于合黎。」鄭玄曰:「#水皆東,此獨西
流也。」索隱按:水經云「弱水出張掖刪丹縣西北,至酒泉會水縣入合黎山腹」。
山海經云「弱水出崑崙墟西南隅」也。
注[三]集解孔安國曰:「屬,逮也。水北曰汭。言治涇水入於渭也。」鄭玄曰:
「地理志涇水出安定涇陽。」索隱渭水出首陽縣鳥鼠同穴山。說文云:「水相入
曰汭。」正義括地志云:「涇水源出原州百泉縣西南頭山涇谷。渭水源出渭州
渭原縣西七十六里鳥鼠山,今名青雀山。渭有三源,並出鳥鼠山,東流入河。」
按:言理涇水及至渭水,又理漆﹑沮亦從渭流,復理灃水,亦同入渭者也。
注[四]正義括地志云:「漆水源出岐州普潤縣東南岐*(漆)*山漆溪,東入渭。沮
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縣,東入櫟陽縣南。漢高帝於櫟陽置萬年縣。十
三州*(地理)*志云『萬年縣南有涇﹑渭,北有小河,即沮水也』。詩云古公
去邠度漆﹑沮,即此二水。」
注[五]集解音豐。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漆﹑沮之水已從入渭。灃水所同,同于渭也。」索隱漆﹑
沮二水,漆水出右扶風漆縣西,沮水地理志無文,而水經以水出北地直路縣,
東過馮翊祋祤縣入洛。說文亦以漆﹑沮各是一水名。孔安國獨以為一,又云是
洛水。灃水出右扶風鄠縣東南,北過上林苑。正義括地志云:「雍州鄠縣終南山,
灃水出焉。」
注[七]集解孔安國曰:「荊在岐東,非荊州之荊也。」正義括地志云:「荊山在
雍州富平縣,今名掘陵原。岐山在岐州岐山縣東北十里。」尚書正義云:「洪水
時祭祀禮廢。已旅祭,言理水功畢也。」按:雍州荊山即黃帝及禹鑄鼎地也。
襄州荊山縣西荊山即卞和得玉璞者。
注[八]集解孔安國曰:「三山名,言相望也。」鄭玄曰:「地理志終南﹑敦物皆
在右扶風武功也。」索隱按:左傳中南山,杜預以為終南山。地理志云「太一
山古文以為終南,*(華)**[垂]*山古文以為敦物」,皆在扶風武功縣東。正義括
地志云:「終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
一名*(泰)**[秦]*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肺山,在雍州萬年縣南五十里。」
注[九]集解鄭玄曰:「地理志都野在武威,名曰休屠澤。」正義原隰,幽州地也。
按:原,高平地也。隰,低下地也。言從渭州致功,西北至涼州都野﹑沙州三
危山也。括地志云:「都野澤在涼州姑臧縣東北二百八十里。」
注[一0]索隱鄭玄引河圖及地說云「三危山在鳥鼠西南,與岐山相連」。度,劉
伯莊音田各反,尚書作「宅」。
注[一一]集解孔安國曰:「西裔之山己可居,三苗之族大有次序,禹之功也。」
注[一二]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一,賦第六,人功少。」

注[一三]集解孔安國曰:「璆,琳,皆玉名。琅玕,石而似珠者。」
注[一四]集解孔安國曰:「積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經也。龍門山在河東之西界。」
索隱積石在金城河關縣西南。龍門山在左馮翊夏陽縣西北。正義括地志云:「積
石山今名小積石,在河州枹罕縣西七里。河州在京西一千四百七十二里。龍門
山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李奇云『禹鑿通河水處,廣八十步』。三秦記云『龍
門水懸船而行,兩旁有山,水陸不通,龜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
故云暴鰓點額龍門下』。」按:河在冀州西,故云西河也。禹發源河水小積石山,
浮河東北下,歷靈﹑勝北而南行,至于龍門,皆雍州地也。
注[一五]正義水經云「河水又南至潼關,渭水從西注之」也。
注[一六]集解孔安國曰:「織皮,毛布。此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羌﹑髳
之屬皆就次序,美禹之功及戎狄也。」索隱鄭玄以為衣皮之人居昆侖﹑析支﹑
渠搜,三山皆在西戎。王肅曰「昆侖在臨羌西,析支在河關西,西戎在西域」。
王肅以為地名,而不言渠搜。今按:地理志金城臨羌縣有昆侖祠,敦煌廣至縣
有昆侖障,朔方有渠搜縣。
道九山:[一]汧及岐至于荊山,[二]踰于河;壺口﹑雷首[三]至于太嶽;[四]
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五]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六]西傾﹑朱圉﹑
鳥鼠[七]至于太華;[八]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負尾;[九]道嶓,至于荊山;
[一0]內方至于大別;[一一]汶山之陽至衡山,[一二]過九江,至于敷淺原。[一
三]
注[一]索隱汧﹑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嶓﹑內方﹑是九山也。
古分為三條,故地理志有北條之荊山。馬融以汧為北條,西傾為中條,嶓為
南條。鄭玄分四列,汧為陰列,西傾次陰列,嶓為陽列,山次陽列。

注[二]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汧在右扶風也。」索隱汧,一作「岍」。按:有汧
水,故其字或從「山」或從「水」,猶山然也。地理志云吳山在汧縣西,古文
以為汧山。岐山在右扶風美陽縣西北;荊山在左馮翊懷德縣南也。正義括地志
云:「汧山在隴州汧源縣西六十里。其山東鄰岐﹑岫,西接隴岡,汧水出焉。岐
山在岐州。」
注[三]索隱雷首山在河東蒲阪縣東南。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三山在冀州;太嶽在上黨西也。」索隱即霍泰山也。已
見上。正義括地志云:「壺口在慈州吉昌縣西南。雷首山在蒲州河東縣。太嶽,
霍山也,在沁州沁源縣。」
注[五]集解孔安國曰:「此三山在冀州*(之)*南河之北。」索隱析城山在河東濩
澤縣西南。王屋山在河東垣縣東北。水經云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南河水中也。
正義括地志云:「厎柱山,俗名三門山,在陝州硤石縣東北五十里黃河之中。孔
安國云『厎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也』。」括地志
云:「析城山在澤州陽城縣西南七十里。注水經云『析城山甚高峻,上平坦,有
二泉,東濁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括地志云:「王屋山在懷州王屋縣北十里。
古今地名云『山方七百里,山高萬仞,本冀州之河陽山也』。」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此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于滄海。」索隱太行山
在河內山陽縣西北。常山,恆山是也,在常山郡上曲陽縣西北。正義括地志云:
「太行山在懷州河內縣北二十五里,有羊腸阪。恆山在定州恆陽縣西北百四十
里。道書福地記云『恆山高三千三百丈,上方二十里,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
種,可度俗』。」
注[七]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曰朱圉在漢陽南。」孔安國曰:「鳥鼠山,渭水所
山,在隴西之西。」
注[八]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太華山在弘農華陰南。」索隱圉,一作「圄」。朱
圉山在天水冀縣南。鳥鼠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太華即敦物山。

注[九]集解鄭玄曰:「地理志熊耳在盧氏東。外方在潁川。嵩高山﹑桐柏山在南
陽平氏東南。陪尾在江夏安陸東北,若橫尾者。」索隱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
伊水所出。外方山即潁川嵩高縣嵩高山,古文尚書亦以為外方山。桐柏山一名
大復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地理志謂之橫尾山。
負音陪也。正義括地志云:「華山在華州華陰縣南八里。熊耳山在虢州盧氏縣南
五十里。嵩高山亦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陽城縣北二十三里也。桐柏
山在唐州桐柏縣東南五十里,淮水出焉。橫尾山,古陪尾山也,在安州安陸縣
北六十里。」
注[一0]集解鄭玄曰:「地理志荊山在南郡臨沮。」索隱此東條荊山,在南郡臨
沮縣東北隅也。正義括地志云:「嶓山在梁州。荊山在襄州荊山縣西八十里也。」
又云:「荊山縣本漢臨沮縣地也。沮水即漢水也。」按:孫叔敖激沮水為雲夢澤
是也。
注[一一]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內方在竟陵,名立章山。大別在廬江安豐縣。」
索隱內方山在竟陵縣東北。大別山在六安國安豐縣,今土人謂之甑山。正義括
地志云:「章山在荊州長林縣東北六十里。今漢水附章山之東,與經史符會。」
按:大別山,今沙洲在山上,漢江經其左,今俗猶云甑山。注云「在安豐」,非
漢所經也。
注[一二]索隱在長沙湘南縣東南。廣雅云:「岣嶁謂之衡山。」正義括地志云:
「岷山在茂州汶川縣。衡山在衡州湘潭縣西四十一里。」
注[一三]集解徐廣曰:「淺,一作『滅』。」駰案:孔安國曰「敷淺原一名傅陽
山,在豫章」。索隱豫章歷陵縣南有傅陽山,一名敷淺原也。
道九川:[一]弱水至於合黎,[二]餘波入于流沙。[三]道黑水,至于三危,入
于南海。[四]
道河積石,[五]至于龍門,南至華陰,[六]東至砥柱,[七]又東至于盟津,[八]
東過雒汭,至于大邳,[九]北過降水,至于大陸,[一0]北播為九河,同為逆
河,[一一]入于海。[一二]嶓道瀁,東流為漢,[一三]又東為蒼浪之水,[一
四]過三澨,入于大別,[一五]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一六]東為北江,入
于海。[一七]汶山道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醴,[一八]過九江,至于東陵,[一
九]東迆北會于匯,[二0]東為中江,入于梅。[二一]道沇水,東為濟,入于河,
泆為滎,[二二]東出陶丘北,[二三]又東至于荷,[二四]又東北會于汶,[二五]
又東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二六]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二七]道渭自
鳥鼠同穴,[二八]東會于灃,[二九]又東北至于涇,[三0]東過漆﹑沮,入于
河。[三一]道雒自熊耳,[三二]東北會于﹑瀍,[三三]又東會于伊,[三四]
東北入于河。[三五]
注[一]索隱弱﹑黑﹑河﹑瀁﹑江﹑沇﹑淮﹑渭﹑洛為九川。
注[二]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弱水出張掖。」孔安國曰:「合黎,水名,在流沙
東。」索隱水經云合黎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鄭玄引地說亦以為然。孔安國云
水名,當是其山有水,故所記各不同。正義括地志云:「蘭門山,一名合黎,一
名窮石山,在甘州刪丹縣西南七十里。淮南子云『弱水源出窮石山』。」又云:
「合黎,一名羌谷水,一名鮮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張掖河,南
自吐谷渾界流入甘州張掖縣。」今按:合黎水出臨松縣臨松山東,而北流歷張
掖故城下,又北流經張掖縣二十三里,又北流經合黎山,折而北流,經流沙磧
之西入居延海,行千五百里。合黎山,張掖縣西北二百里也。
注[三]集解孔安國曰:「弱水餘波西溢入流沙。」鄭玄曰:「地理志流沙在居延
*(西)**[東]*北,名居延澤。地記曰『弱水西
流入合黎山腹,餘波入于流沙,通于南海』。」馬融﹑王肅皆云合黎﹑流沙是地
名。索隱地理志云「張掖居延縣西北有居延澤,古文以為流沙」。廣志「流沙在
玉門關外,有居延澤﹑居延城」。又山海經云「流沙出鐘山,西南行昆侖墟入海」。
按:是地兼有水,故一云地名,一云水名,馬鄭不同,抑有由也。
注[四]集解鄭玄曰:「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記此山水所在。地記曰『三
危山在鳥鼠之西南』。」孔安國曰:「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也。」
正義括地志云:「黑水源出伊州伊吾縣北百二十里,又南流二千里而絕。三危山
在沙州燉煌縣東南四十里。」按:南海即揚州東大海,岷江下至揚州東入海也。
其黑水源在伊州,從伊州東南三千餘里至鄯州,鄯州東南四百餘里至河州,入
黃河。河州有小積石山,即禹貢「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者。然黃河源從西南
下,出大崑崙東北隅,東北流經于闐,入鹽澤,即東南潛行入吐谷渾界大積石
山,又東北流,至小積石山,又東北流,來處極遠。其黑水,當洪水時合從黃
河而行,何得入于南海?南海去此甚遠,阻隔南山﹑隴山﹑岷山之屬。當是洪
水浩浩處,西戎不深致功,古文故有疏略也。
注[五]索隱爾雅云:「河出昆侖墟,其色白。」漢書西域傳云:「河有兩源,一
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一名鹽澤。其水
停居,冬夏不增減,潛行地中,南出積石為中國河。」是河源發昆侖,禹導河
自積石而加功也。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至華山北而東行。」正義華陰縣在華山北,本魏之陰晉
縣,秦惠文王更名寧秦,漢高帝改曰華陰。
注[七]集解孔安國曰:「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
也。在西虢之界。」正義砥柱山俗名三門山,禹鑿此山,三道河水,故曰三門
也。

注[八]集解孔安國曰:「在洛北。」索隱盟,古「孟」字。孟津在河陽。十三州
記云「河陽縣在河上,即孟津」是也。正義杜預云:「盟,河內郡河陽縣南孟津
也,在洛陽城北。都道所湊,古今為津,武王度之,近代呼為武濟。」括地志
云:「盟津,周武王伐紂,與八百諸侯會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水經云
小平津,今云河陽津是也。」
注[九]集解孔安國曰:「洛汭,洛入河處。山再成曰邳。」索隱爾雅云「山一成
曰邳」。或以為成皋縣山是。正義李巡云:「山再重曰英,一重曰邳。」括地志
云:「大邳山,今名黎陽東山,又曰青山,在%州黎陽南七里。張揖云今成皋,
非也。」
注[一0]集解鄭玄曰:「地理志降水在信都*(南)*。」孔安國曰:「大陸,澤名。」
索隱地理志降水字從「系」,出信都國,與虖池﹑漳河水並流入海。大陸在鉅鹿
郡。爾雅云「晉有大陸」,郭璞以為此澤也。正義括地志云:「降水源出潞州屯
留縣西南,東北流,至冀州入海。」
注[一一]集解鄭玄曰:「下尾合名曰逆河,言相向迎受也。」
注[一二]正義播,布也。河至冀州,分布為九河,下至滄州,更同合為一大河,
名曰逆河,而夾右碣石入于渤海也。
注[一三]集解鄭玄曰:「地理志瀁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為漢,至江夏謂之夏水。」
索隱水經云瀁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地理志云至江夏
謂之夏水。山海經亦以漢出嶓山。故孔安國云「泉始出山為瀁水,東南流為
沔水,至漢中東流為漢水」。正義括地志云:「嶓山水始出山沮洳,故曰沮水。
東南為瀁水,又為沔水。至漢中為漢水,至均州為滄浪水。始欲出大江為夏口,
又為沔口。漢江一名沔江也。」
注[一四]集解孔安國曰:「別流也。在荊州。」索隱馬融﹑鄭玄皆以滄浪為夏水,
即漢河之別流也。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是此水也。正義括
地志云:「均州武當縣有滄浪水。庾仲雍漢水記云『武當縣西四
十里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也。地記云『水出荊山,東南流為滄浪水』。」
注[一五]集解孔安國曰:「三澨,水名。」鄭玄曰:「在江夏竟陵之界。」索隱
水經云「三澨,地名,在南郡邔縣北」。孔安國﹑鄭玄以為水名。今竟陵有三參
水,俗云是三澨水。參音去聲。
注[一六]集解孔安國曰:「匯,回也。水東回為彭蠡大澤。」
注[一七]集解孔安國曰:「自彭蠡,江分為三道入震澤,遂為北江而入海。」
注[一八]集解孔安國及馬融﹑王肅皆以醴為水名。鄭玄曰:「醴,陵名也。大阜
曰陵。長沙有醴陵縣。」索隱按:騷人所歌「濯余佩於醴浦」,明醴是水。孔安
國﹑馬融解得其實。又虞喜志林以醴是江﹑沅之別流,而醴字作「澧」也。
注[一九]集解孔安國曰:「東陵,地名。」
注[二0]集解孔安國曰:「迆,溢也。東溢分流都共北會彭蠡。」
注[二一]集解孔安國曰:「有北有中,南可知也。」正義括地志云:「禹貢三江
俱會于彭蠡,合為一江,入于海。」
注[二二]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沇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東至河內武德入河,
泆為滎。」孔安國曰:「濟在溫西北。滎澤在敖倉東南。」索隱水經云:「自河
東垣縣王屋山東流為沇水,至溫縣西北為濟水。」正義括地志云:「沇水出懷州
王屋縣北十里王屋山頂,巖下石泉渟不流,其深不測,既見而伏,至濟源縣西
北二里平地,其源重發,而東南流,為汜水。」水經云沇東至溫縣西北為泲水,
又南當鞏縣之北,南入于河。釋名云:「濟者,濟也。」下「濟」子細反。按:
濟水入河而南,截度河南岸溢滎澤,在鄭州滎澤縣西北四里。今無水,成平地。
注[二三]集解孔安國曰:「陶丘,丘再成者也。」鄭玄曰:「地理志陶丘在濟陰
定陶西*(北)**[南]*。」正義括地志云:「陶丘在濮州鄄城西南二十四里。又云
在曹州城中。徐才宗國都城記云此城中高丘,即古之陶丘。」

注[二四]集解孔安國曰:「荷澤之水。」
注[二五]正義汶音問。地埋志云汶水出泰山郡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泲。
注[二六]正義地埋志云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按:在唐州東五
十餘里。
注[二七]集解孔安國曰:「與泗﹑沂二水合入海。」
注[二八]集解孔安國曰:「鳥鼠共為雄雌同穴處,此山遂名曰鳥鼠,渭水出焉。」
正義括地志云:「鳥鼠山,今名青雀山,在渭州渭源縣西七十六里。山海經云『鳥
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郭璞注云『今在隴西首陽縣西南。山有鳥鼠同穴。鳥
名。鼠名鼣,如人家鼠而短尾。似鵽而小,黃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
內,鳥在外』。」音余。鼣,扶廢反。鵽音丁刮反,似雉也。
注[二九]正義灃音豐。括地志云:「雍州鄠縣終南山,灃水出焉,北入渭也。」
注[三0]正義括地志云:「涇水出原州百泉縣西南笄頭山出涇谷,東南流入渭
也。」
注[三一]集解孔安國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馮翊北。」
注[三二]集解孔安國曰:「在宜陽之西。」正義括地志云:「洛水出商州洛南縣
西嶺山,東北流入河。熊耳山在虢州盧氏縣南五十里,洛所經。」
注[三三]集解孔安國曰:「會于河南城南。」正義括地志云:「水出洛州新安
縣東白石山陰。」地理志云瀍水出河南穀城縣朁亭北,東南入於洛。
注[三四]集解孔安國曰:「會於洛陽之南。」
注[三五]集解孔安國曰:「合於鞏之東也。」
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一]九山旅,[二]九川滌原,[三]九澤既陂,[四]
四海會同。六府甚脩,[五]#土交正,致慎財賦,[六]咸則三壤成賦。[七]中
國賜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八]
注[一]集解孔安國曰:「四方之宅已可居也。」
注[二]集解孔安國曰:「九州名山已槎木通道而旅祭也。」
注[三]集解孔安國曰:「九州之川已滌除無壅塞也。」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九州之澤皆已陂障無決溢也。」
注[五]集解孔安國曰:「六府,金﹑木﹑水﹑火﹑土﹑穀。」
注[六]集解鄭玄曰:「#土美惡及高下得其正矣。亦致其貢篚,慎奉其財物之稅,
皆法定制而入之也。」
注[七]集解鄭玄曰:「三壤,上﹑中﹑下各三等也。」
注[八]集解鄭玄曰:「中即九州也。天子建其國,諸侯祚之土,賜之姓,命之氏,
其敬悅天子之德既先,又不距違我天子政教所行。」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一]百里賦納,[二]二百里納銍,[三]三百里
納秸服,[四]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甸服外五百里侯服:[六]百里采,[七]
二百里任國,[八]三百里諸侯。[九]侯服外五百里綏服:[一0]三百里揆文教,
[一一]二百里奮武%。[一二]綏服外五百里要服:[一三]三百里夷,[一四]二
百里蔡。[一五]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一六]三百里蠻,[一七]二百里流。[一八]
注[一]集解孔安國曰:「為天子*(之)*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內。」
注[二]集解孔安國曰:「甸內近王城者。禾曰,供飼國馬也。」索隱說文云:
「,聚束草也。」
注[三]集解孔安國曰:「所銍刈謂禾穗。」索隱說文云:「銍,穫禾短鎌也。」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秸,也。服役。」索隱禮郊特牲云「蒲越秸之美」,
則秸是之類也。
注[五]集解孔安國曰:「所納精者少,麤者多。」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侯,候也。斥候而服事也。」
注[七]集解馬融曰:「采,事也。各受王事者。」
注[八]集解孔安國曰:「任王事者。」
注[九]集解孔安國曰:「三百里同為王者斥候,故合三為一名。」
注[一0]集解孔安國曰:「綏,安也。服王者政教。」
注[一一]集解孔安國曰:「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
注[一二]集解孔安國曰:「文教之外二百里奮武%,天子所以安。」
注[一三]集解孔安國曰:「要束以文教也。」
注[一四]集解孔安國曰:「守平常之教,事王者而已。」
注[一五]集解馬融曰:「蔡,法。受王者刑法而已。」
注[一六]集解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注[一七]集解馬融曰:「蠻,慢也。禮簡怠慢,來不距,去不禁。」

注[一八]集解馬融曰:「流行無城郭常居。」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一]聲教訖于四海。於是帝錫禹玄圭,以
告成功于天下。[二]天下於是太平治。
注[一]集解鄭玄曰:「朔,北方也。」
注[二]正義帝,堯也。玄,水色。以禹理水功成,故錫玄圭,以表顯之。自此
已上並尚書禹貢文。
皋陶作士以理民。[一]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皋陶述其謀曰:「信
其道德,謀明輔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二]慎其身脩,[三]
思長,[四]敦序九族,#明高翼,近可遠在已。」[五]禹拜美言,曰:「然。」
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難之。[六]知
人則智,能官人;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
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七]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
乃言曰:「始事事,[八]寬而栗,[九]柔而立,[一0]愿而共,[一一]治而敬,
擾而毅,[一二]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彊而義,章其有常,吉哉。[一三]
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一四]日嚴振敬六德,亮采有國。[一五]翕受普施,
九德咸事,俊乂在官,[一六]百吏肅謹。毋教邪淫奇謀。非其人居其官,是謂
亂天事。[一七]天討有S,五刑五用哉。[一八]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
致可績行。」
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贊道哉。」[一九]
注[一]正義士若大理卿也。
注[二]正義於音烏,歎美之辭。
注[三]正義絕句。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慎脩其身,思為長久之道。」
注[五]集解鄭玄曰:「次序九族而親之,以#賢明作羽翼之臣,此政由近可以及
遠也。」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言帝堯亦以為難。」
注[七]集解鄭玄曰:「禹為父隱,故言不及鯀。」
注[八]集解孔安國曰:「言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事,因事以為驗。」
注[九]集解孔安國曰:「性寬弘而能莊栗。」
注[一0]集解孔安國曰:「和柔而能立事。」
注[一一]集解孔安國曰:「愿而恭敬。」
注[一二]集解徐廣曰:「擾,一作『柔』。」駰案:孔安國曰「擾,順也。致果
為毅」。
注[一三]集解孔安國曰:「章,明也。吉,善也。」
注[一四]集解孔安國曰:「三德,九德之中有其三也。卿大夫稱家,明行之可以
為卿大夫。」
注[一五]集解孔安國曰:「嚴,敬也。行六德以信治政事,可為諸侯也。」馬融
曰:「亮,信;采,事也。」
注[一六]集解孔安國曰:「翕,合也。能合受三六之德而用之,以布施政教,使
九德之人皆用事。謂天子*(也)*如此,則俊
德理能之士並皆在官也」
注[一七]索隱此取尚書皋陶謨為文,斷絕殊無次序,即班固所謂「略抵捂」
是也,今亦不能深考。
注[一八]集解孔安國曰:「言用五刑必當。」
注[一九]正義皋陶云我未有所知,思之審贊於古道耳。謙辭也。已上並尚書皋
陶謨文,略其經,不全備也。
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難禹
曰:「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於水。予陸行
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行山木。[一]與益予#庶稻鮮食。[二]
以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澮[三]致之川。與稷予#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補
不足,徙居。#民乃定,萬國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注[一]正義行,寒孟反。,口寒反。
注[二]集解孔安國曰:「鳥獸新殺曰鮮。」索隱予音與。上「與」謂「同與」之
「與」,下「予」謂「施予」之「予」。此禹言其與益施予#庶之稻糧。
注[三]集解鄭玄曰:「畎澮,田閒溝也。」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爾止。[一]輔德,天下大應。清意以昭待上帝命,
天其重命用休。」[二]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
民,女輔之。[三]余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繡服色,女明之。予欲聞
六律五聲八音,來始滑,以出入五言,女
聽。[四]予即辟,女匡拂予。女無面諛。退而謗予。敬四輔臣。[五]諸#讒嬖
臣,君[六]德誠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時,布同善惡則毋功。」[七]
注[一]集解鄭玄曰:「安汝之所止,無妄動,動則擾民。」
注[二]集解鄭玄曰:「天將重命汝以美應,謂符瑞也。」
注[三]集解馬融曰:「我欲左右助民,汝當翼成我也。」
注[四]集解尚書「滑」字作「曶」,音忽。鄭玄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
對命者也。君亦有焉,以出內政教於五官。」索隱古文尚書作「在治忽」,今文
作「采政忽」,先儒各隨字解之。今此云「來始滑」,於義無所通。蓋來采字相
近,滑忽聲相亂,始又與治相似,因誤為「來始滑」,今依今文音「采政忽」三
字。劉伯莊云「聽諸侯能為政及怠忽者」,是也。五言謂仁﹑義﹑禮﹑智﹑信五
德之言,鄭玄以為「出納政教五官」,非也。
注[五]集解尚書大傳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
弼。」
注[六]集解徐廣曰:「一作『吾』。」索隱「諸#讒嬖臣」為一句,「君」字宜屬
下文。
注[七]集解孔安國曰:「帝用臣不是,則賢愚並位,優劣共流故也。」
帝曰:[二]「毋若丹朱傲,維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二]用絕其世。
予不能順是。」禹曰:「予*(辛壬)*娶塗山,*[辛壬]*癸甲,生啟予不子,[三]
以故能成水土功。輔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師,外薄四海,[四]咸建五
長,[五]各道有功。苗頑不即功,[六]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
之也。」
注[一]正義此二字及下「禹曰」,尚書並無。太史公有四字,帝及禹相答極為次
序,當應別見書。
注[二]集解鄭玄曰:「朋淫,淫門內。」
注[三]集解孔安國曰:「塗山,國名。辛日娶妻,至于甲四日,復往治水。」索
隱杜預云「塗山在壽春東北」,皇甫謐云「今九江當塗有禹廟」,則塗山在江南
也。系本曰「塗山氏女名女媧」,是禹娶塗山氏號女媧也。又按:尚書云「娶于
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今此云「辛壬娶塗山,癸甲生啟」,
蓋今文尚書脫漏,太史公取以為言,亦不稽其本意。豈有辛壬娶妻,經二日生
子?不經之甚。正義此五字為一句。禹辛日娶,至甲四日,往理水,及生啟,
不入門,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又,一云過門不入,不得有子愛之
心。帝繫云「禹娶塗山氏之子,謂之女媧,是生啟」也。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薄,迫。言至海也。」正義爾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
蠻謂之四海。」釋名云:「海,晦也。」按:夷蠻晦昧無知,故云四海也。
注[五]集解孔安國曰:「諸侯五國,立賢者一人為方伯,謂之五長,以相統治。」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三苗頑凶,不得就官,善惡分別。」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一]舜德大明。
注[一]索隱謂不用命之人,則亦以刑罰而從之。
於是夔行樂,[一]祖考至,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皇來儀,[二]
百獸率舞,百官信諧。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維時維幾。」[三]乃歌曰:
「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
熙哉!」[四]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五]率為興事,慎乃憲,敬哉!」
[六]乃更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舜)*又歌曰:「元首
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七]帝拜曰:「然,往欽哉!」於是天下皆宗
禹之明度數聲樂,[八]為山川神主。
注[一]正義若今太常卿也。
注[二]集解孔安國曰:「簫韶,舜樂名。備樂九奏而致鳳皇也。」
注[三]集解孔安國曰:「奉正天命以臨民,惟在順時,惟在慎微。」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股肱之臣喜樂盡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業乃廣。」
注[五]集解鄭玄曰:「使臣念帝之戒。」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率臣下為起治之事,當慎汝法度,敬其職。」
注[七]集解孔安國曰:「叢脞,細碎無大略也。君如此,則臣懈惰,萬事墮廢也。」
注[八]集解徐廣曰:「舜本紀云禹乃興九韶之樂。」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一]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
陽城。[二]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三]南面朝天下,
國號曰夏后,姓姒氏。[四]
注[一]集解劉熙曰:「若此,則舜格于文祖,三年之後,攝禹使得祭祀與?」
注[二]集解劉熙曰:「今潁川陽城是也。」

注[三]集解皇甫謐曰:「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注[四]集解禮緯曰:「祖以吞薏苡生。」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一]封皋陶之後於英、六,[二]
或在許。[三]而后舉益,任之政。
注[一]正義帝王紀云:「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賜姓曰偃。堯
禪舜,命之作士。舜禪禹,禹即帝位,以咎陶最賢,薦之於天,將有禪之意。
未及禪,會皋陶卒。」括地志云:「咎繇墓在壽州安豐縣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東,
東都陂內大也。」
注[二]集解徐廣曰:「史記皆作『英』字,而以英布是此苗裔。」索隱地理志六
安國六縣,咎繇後偃姓所封國。英地闕,不知所在,以為黥布是其後也。正義
英蓋蓼也。括地志云:「光州固始縣,本春秋時蓼國。偃姓,皋陶之後也。左傳
云子燮滅蓼。太康地志云蓼國先在南陽故縣,今豫州郾縣界故胡城是,後徙於
此。」括地志云:「故六城在壽州安豐縣南一百三十二里。春秋文五年秋,楚成
大心滅之。」
注[三]集解皇覽曰:「皋陶在廬江六縣。」索隱許在潁川。正義括地志云:「許
故城在許州許昌縣南三十里,本漢許縣,故許國也。」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一]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
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二]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
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
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注[一]集解皇甫謐曰:「年百歲也。」
注[二]集解孟子「陽」字作「陰」。劉熙曰:「高之北。」正義按:陰即陽城
也。括地志云:「陽城縣在箕山北十三里。」又恐「箕」字誤,本是「嵩」字,
而字相似。其陽城縣在嵩山南二十三里,則為嵩山之陽也。
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一]啟伐之,大戰於甘。[二]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三]
啟曰:「嗟!六事之人,[四]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五]天用
勦絕其命。[六]今予維共行天之罰。[七]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
[八]御非其馬之政,女不共命。[九]用命,賞于祖;[一0]不用命,僇于社,[一
一]予則帑僇女。」[一二]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
注[一]集解地理志曰扶風鄠縣是扈國。索隱地理志曰扶風縣鄠是扈國。正義括
地志云:「雍州南鄠縣本夏之扈國也。地理志云鄠縣,古扈國,有戶亭。訓纂云
戶﹑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
注[二]集解馬融曰:「甘,有扈氏南郊地名。」索隱夏啟所伐,鄠南有甘亭。
注[三]集解孔安國曰:「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也。」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各有軍事,故曰六事。」
注[五]集解鄭玄曰:「五行,四時盛德所行之政也。威侮,暴逆之。三正,天﹑
地﹑人之正道。」
注[六]集解孔安國曰:「勦,截也。」

注[七]集解孔安國曰:「共,奉也。」
注[八]集解鄭玄曰:「左,車左。右,車右。」
注[九]集解孔安國曰:「御以正馬為政也。三者有失,皆不奉我命也。」
注[一0]集解孔安國曰:「天子親征,必載遷廟之祖主行。有功即賞祖主前,示
不專也。」
注[一一]集解孔安國曰:「又載社主,謂之社事。奔北,則僇之社主前。社主陰,
陰主殺也。」
注[一二]集解孔安國曰:「非但止身,辱及女子,言恥累之。」
夏后帝啟崩,[一]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二]昆弟五人,[三]須于洛汭,
作五子之歌。[四]
注[一]集解徐廣曰:「皇甫謐曰夏啟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
注[二]集解孔安國曰:「盤于遊田,不恤民事,為羿所逐,不得反國。」
注[三]索隱皇甫謐云號五觀也。
注[四]集解孔安國曰:「太康五弟與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一]胤
往征之,作胤征。[二]
注[一]集解孔安國曰:「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時之官。太康之後,沈湎于酒,
廢天時,亂甲乙也。」
注[二]集解孔安國曰:「胤國之君受王命往征之。」鄭玄曰:「胤,臣名。」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一]帝少康崩,子帝予[二]立。帝
予崩,子帝槐[三]立。帝槐崩,子帝芒[四]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
子帝不降[五]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六]立。帝崩,立
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
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七]未得豢龍氏。[八]陶唐既衰,
其后有劉累,[九]學擾龍[一0]于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一
一]受豕韋之後。[一二]龍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懼而遷去。[一三]
注[一]索隱左傳魏莊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人而代夏
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讒子寒浞。浞殺羿,烹之,以食其
子,子不忍食,殺于窮門。浞因羿室,生澆及豷。使澆滅斟灌氏及斟尋氏,而
相為澆所滅,后緡歸于有仍,生少康。有夏之臣靡,自有鬲收二國之燼以滅浞,
而立少康。少康滅澆于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遂亡。」然則帝相自被篡殺,
中閒經羿浞二氏,蓋三數十年。而此紀總不言之,直云帝相崩,子少康立,疏
略之甚。正義帝王紀云:「帝羿有窮氏未聞其先何姓。帝嚳以上,世掌射正。至
嚳,賜以彤弓素矢,封之於鉏,為帝司射,歷虞﹑夏。羿學射於吉甫,其臂長,
故以善射聞。及夏之衰,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帝相徙于商丘,依
同姓諸侯斟尋。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獸,棄其良臣武羅﹑伯姻﹑熊
髡﹑尨圉而信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伯明后以讒棄之,而羿以為己相。
寒浞殺羿於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窮門。浞遂代夏,立
為帝。寒浞襲有窮之號,因羿之室,生奡及豷。奡多力,能陸地行舟。使奡帥
師滅斟灌﹑斟尋,殺夏帝相,封奡於過,封豷於戈。恃其詐力,不恤民事。初,
奡之殺帝相也,妃有仍氏女曰后緡,歸
有仍,生少康。初,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死,逃於有鬲氏,收斟尋二國餘
燼,殺寒浞,立少康,滅奡於過,后杼滅豷於戈,有窮遂亡也。」按:帝相被
篡,歷羿浞二世,四十年,而此紀不說,亦馬遷所為疏略也。奡音五告反。豷
音許器反。括地志云:「故鉏城在滑州韋城縣東十里。晉地記云河南有窮谷,蓋
本有窮氏所遷也。」括地志云:「商丘,今宋州也。斟灌故城在青州壽光縣東五
十四里。斟尋故城,今青州北海縣是也。故過鄉亭在萊州掖縣西北二十里,本
過國地。故鬲城在洛州密縣界。杜預云國名,今平原鬲縣也。」戈在宋鄭之閒
也。寒國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也。伯明其君也。臣瓚云斟尋在河南,蓋後遷北
海也。汲古文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書云:「太康失邦,兄
弟五人須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為近洛也。又吳起對魏武侯曰「夏桀之居,
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又周書度邑篇云武王問太公「吾
將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
蓋桀所居也。陽翟縣又是禹所封,為夏伯。」
注[二]索隱音佇。系本云季佇作甲者也。左傳曰杼滅豷于戈。國語云杼能帥禹
者也。
注[三]索隱音回。系本作「帝芬」。
注[四]索隱音亡。鄒誕生又音荒也。
注[五]索隱系本作「帝降」。
注[六]索隱音覲。鄒誕生又音勤。
注[七]正義音寺。
注[八]集解賈逵曰:「豢,養也。穀食曰豢。」
注[九]集解服虔曰:「后,劉累之為諸侯者,夏后賜之姓。」正義括地志云:「劉
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南五十五里,
乃劉累之故地也。」
注[一0]集解應劭曰:「擾音柔。擾,馴也。能順養得其嗜慾。」
注[一一]集解服虔曰:「御亦養。」
注[一二]集解徐廣曰:「受,一作『更』。」駰案:賈逵曰「劉累之後至商不絕,
以代豕韋之後。祝融之後封於豕韋,殷武丁滅之,以劉累之後代之」。索隱按:
系本豕韋,防姓。
注[一三]集解賈逵曰:「夏后既饗,而又使求致龍,劉累不能得而懼也。」傳曰
遷於魯縣。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一]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二]
帝桀之時,[三]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
迺召湯而囚之夏臺,[四]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
桀走鳴條,[五]遂放而死。[六]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
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湯封夏之後,[七]至周封於也。[八]
注[一]集解左傳曰皋墓在殽南陵。
注[二]索隱桀,名也。按:系本帝皋生發及桀。此以發生桀,皇甫謐同也。
注[三]集解謐法:「賊人多殺曰桀。」
注[四]索隱獄名。夏曰均臺。皇甫謐云「地在陽翟」是也。
注[五]集解孔安國曰:「地在安邑之西。」鄭玄曰:「南夷,地名。」

注[六]集解徐廣曰:「從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駰案:汲紀年曰「有王與
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矣」。索隱徐廣曰:「從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
案:汲紀年曰「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正義括地志云:「廬州巢
縣有巢湖,即尚書『成湯伐桀,放於南巢』者也。淮南子云『湯敗桀於歷山,
與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國語云『滿於巢湖』。又云『夏桀伐有施,
施人以妺喜女焉』。」女音女慮反。
注[七]正義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郟城縣東北五十四里,蓋夏后所封也。」
注[八]正義括地志云:「汴州雍丘縣,古國城也。周武王封禹後,號東樓公也。」
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
斟尋氏﹑[一]彤城氏﹑-氏﹑費氏﹑[二]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
戈氏。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三]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
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四]
注[一]集解徐廣曰:「一作『斟氏﹑尋氏』。」
注[二]索隱系本男作「南」,尋作「鄩」,費作「弗」,而不云彤城及-。按:周
有彤伯,蓋彤城氏之後。張敖地理記云:「濟南平壽縣,其地即古斟尋國。」又
下云斟戈氏,按左傳﹑系本皆云斟灌氏。
注[三]集解禮運稱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
鄭玄曰:「得夏四時之書,其存者有小正。」索隱小正,大戴記篇名。正征二音。
注[四]集解皇覽曰:「禹在山陰縣會稽山上。會稽山本名苗山,在縣南,去縣
七里。越傳曰禹到大越,上苗山,大
會計,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會稽。因病死,葬,葦棺,穿壙深七
尺,上無瀉泄,下無邸水,高三尺,土階三等,周方一畝。呂氏春秋曰『禹
葬會稽,不煩人徒』。墨子曰『禹葬會稽,衣裘三領,桐棺三寸』。地理志云山
上有禹井﹑禹祠,相傳以為下有鳥耘田者也。」索隱抵,至也,音丁禮反。
葦棺者,以葦為棺。謂蘧蒢而斂,非也。禹雖儉約,豈萬乘之主而臣子乃以蘧
蒢裹尸乎?墨子言「桐棺三寸」,差近人情。正義括地志云:「禹陵在越州會稽
縣南十三里。廟在縣東南十一里。」

【索隱述贊】堯遭鴻水,黎人阻飢。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
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帝啟嗣立,有扈違命。五子
作歌,太康失政。羿浞斯侮,夏室不競。降于孔甲,擾龍乖性。嗟彼鳴條,其
終不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ongkong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