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收圓演義 第十六回 地藏王歷指幽冥都 妙行子遊入極樂國
 

地藏王菩薩題詞 〔調寄定風波〕

 憶當年,救母哀號,攜來我佛法寶,手握明珠,肩擔錫杖,走徧黃泉道。

 鐵為城,血為沼,羣鬼  〔需+鬼,需+鬼。〕泣昬曉,

 煩惱,願十輪拔苦,幽墟全掃。

 誓心向天告,荷天恩,遂掌陰司教,歎三期劫大,魔氛正惡,又是龍華到。

 演奇書,討玄竅,蓮影飛來鑑光照,真妙,可使世人咸知冥報。

 觀音大士題詞 〔調寄東風第一枝〕

 醉夢紛紜,星霜變幻,傷心憑弔今古,昨朝臺榭春風,今日墓門夜雨,

 森嚴地獄最可痛,刀山劍樹,願唸佛得入觀門,生向淨邦西土。

 西土內,聖凡居處,有諸樂,并無諸苦,九蓮齊噴天香,百鳥盡諳佛語,

 金池寶閣,喜菩薩為吾伴侶,享不盡自在清閑,全仗彌陀慈父。

  話說:關天皇領青蓮同列聖回到凌霄,遣仙童去月輪天請來霓裳仙子,舞吟仙韻,大開

筵宴酬勞列聖,岳聖人亦受天皇函請,乃將帥印交與湯懷、楊再興二人代理,上來領愛。青蓮得睹仙筵之盛,並蒙列聖嘉獎,雖榮幸已極,總難免受寵若驚之概。

  宴罷,天皇備有物品,先送岳聖回營犒賞三軍,列聖各回本宮。天皇令四千歲同靈佑帝君降壇,一鎮壇,一演書,並賞賜仙品,送青蓮回儒壇。

  卻說靈佑帝君將第十五回演出之後,返駕時,說明宵去遊地府、極樂二處〔一處是極苦,一處是極樂,安排有致。〕,以成此書,青蓮得命匆匆料理。

  到了次晚,降龍伏虎依舊鎮壇守尸,妙行睡熟冥牀,趙四千歲呼曰:「師弟快醒!我們來引你去遊也。」妙行聞呼起來,到列聖前行參,大士曰:「不必拘禮,吾師徒就要起行了。」妙行隨聖駕出了壇門,乘上蓮花騰入雲際,向北直行,一霎時過了陰陽界,到了鬼門關。守關使用帥領鬼卒出來迎接。

  大士道:「吾本觀音大士,現受 無極封為慈音古佛〔亦慈悲觀音之意〕,這位乃當今上皇御弟趙四千歲,此人乃聖門弟子妙行子,我們奉旨遊行三界,降演奇書,濟度原人,各處天宮已曾遊過,今宵來遊地府,要去會五殿天子後,上鐵圍山、九華峯地藏王處一周。」使者聞言,因收圓一書早有天皇謄黃曉諭,連忙叩頭請大士、千歲、善君過關。

  過了關門,大士將雲頭又升高一層觀看,但見那些罪犯盡都悲悲泣泣〔在生作威作福,到此或泣或悲〕,被鬼卒押之而行,其中有幾箇惡犯,到了鬼門關內尚欲遁逃,被守關使者用鋼叉叉住,叫苦連天。〔如何!不是在生情局了。〕

  趙四千歲道:「那欲逃的惡犯,乃世上無聊光棍客,不聽父母教訓,手袖空虛,則去應募當兵,有的死於陣前,有的半途逃匿,被獲槍決者,等等不一。」〔民脂民膏,豈是輕易。〕

  又有一伙人到,其中有戴博士帽,身披衛套,帶著金絲眼鏡者,或穿制服者,裝束等等不一。趙四千歲曰:「此等乃文武官僚。」妙行道:「既是官僚,為何如此受鬼卒之鞭撻押解?」

  趙四千歲笑道:「正當如此〔如此才是好官!?!〕,現在之官階價值即如此矣。」說罷大笑。一小刻又有幾箇童子,幢幡寶蓋迎著一伙人來,從容自得,面上毫無憂容。妙行問道:「陰司路上盡是悽悽慘慘,驚魂落魄之事,而有此優游自得,諒必善人歟!」

  趙四千歲曰:「然也!此即善人,進五殿後即升送仙職也,〔到底為善方好。〕你見他們優游自得,他們所行又是一條路,陰司善有善路,惡有惡路,〔原來各走門路,歸根亦各不同。〕那惡犯所走者,處處是陰風慘霧,這一條則無陰風慘霧也,故能從容自得。」

  妙行歎口氣道:看來甚麼富貴功名亦是枉然,到底行善方為實着,到頭終有好處。」

  大士道:「勿多延了,我們去會五殿天子後,又去九華峯地藏王宮中呢。」乃撥轉雲頭高升直進,須臾間,那些思鄉嶺、破錢山、分疆關各處俱已超過,看看五殿天子宮殿已在面前。

  大士將雲頭按下,三人步出蓮花,令鬼卒進去報知天子,須臾天子擺起職事,出來迎接,以上禮請大士前行,其餘列次而進,到丹墀之下,奏樂升殿。妙行見殿上有一匾曰『森羅寶殿』。聯曰『任爾包藏禍心,到此總能分曉〔善惡分明〕。有我森嚴陰律,於人決不姑寬〔鐵面無私〕。』『幾多巧詐奸謀,問若箇能逃死地。如果純良善實,從此間便許生天。〔惡者死墮地獄,善者由五殿即送上天庭,此聯包羅殆盡。〕

  二聯讀畢,即隨列聖上殿,分賓主而坐,妙行上前參見天子,天子曰:「何必拘禮,我那年由儒壇歸後,青蓮道友別來無恙否?」妙行答道:「蒙恩庇佑,甚是清吉。」天子曰:「道功諒來精進。」妙行道:「略有心得。」天子道:「甚好!」

  獻清茗後,大士開言曰:「今宵蒙天子枉駕出迎,特來之意諒必詳明。」

  天子道:「前奉上諭,已曾備悉大旨,昨宵在九華峯,幽冥教主談及此兩夜中定當遊到地府,我們好生准備,〔足見此書之重要。〕前刻令人出望,見聖駕已臨,乃倉卒率眾迎接,聊盡微忱耳。」

  大士道:「既是天子洞鑒其詳,則我們告辭,又去九華峯也。」

  天子道:「稍停一刻,用宴畢,去觀看獄情而後行,可也?」

  大士道:「不必費心了,現下時間短促,不及一一細觀,今帶有古佛七寶鑑一面,能照三界,可辨秋毫,我們要去九華峯頂,朗照地府獄情之大概,此來者,天子係幽司之主,特來言明耳。」

  天子道:「前上諭總為收圓,共所喜悅,今又菩薩、千歲親自領遊生來,況遊生係儒壇妙行師弟,盡皆素識,何必匆匆如此?」

  大士道:「關係所在,吾豈敢以私情而輕賤公務耶。」

  天子道:「佛家不講人情,清白之至,今宵看來,愈信然也。既是如此,吾亦不敢屈留法駕,請法駕應公自便。」大士同千歲、妙行告辭出殿,天子送至門外方回,大士拈出蓮花三人乘上,向東南直行,須臾前面現出一隻最靈秀的山來,大士將雲頭按下,收了蓮花,三人步行。

  有一垛大照壁,上寫著『東南第一山』五箇大字,轉過照壁,則見一位菩薩,頭戴五佛冠,身披水田衣,手執明珠、錫杖,領著七八箇小沙彌迎路而來。

  大士道:「師弟!你看地藏王迎接我們來也。」妙行擡頭一望則已相近,各相見禮畢,向前而行,穿過三道牌坊直抵宮門,宮門十分華麗,上有一直匾、一橫匾,直匾曰『地藏宮』,橫匾曰『薦超苦趣』,兩邊聯曰『願原人早復性修真,切莫負爾,爾約著天堂共上。望幽魂快經悟道,以相助我,我誓將地獄全空。』〔菩薩大願,好聯包羅。〕

大士同千歲、妙行三人隨地藏王直進九重宮殿,分賓主坐下,捧上香茗,又請上筵席,用了宴。大士道:「當今世局滄桑,聖道陵夷,萬里潮音,迷霾莫辨。茲三會龍華在邇,神仙急於濟度,何奈人心若醉,神仙亦束手含悲。三教會議,演一部普度收圓演義,遊行三界,徧討玄機以醒原人,潮音以迷信破聖道,今以玄機解迷信而扶聖道〔本書大旨盡此二語〕。開會時菩薩已曾在列,全旨洞悉,無庸更贅。現下諸天境界已曾遊過,今遊到地府,本當徧觀各殿獄情,廣傳報應以醒世人,奈目下急於濟度,時辰不待,況書中目太多則印刷維艱,而觀書者亦厭其宂矣。吾意欲來菩薩九華峯前,用法寶照察獄情,則不必徧遊地府,而地府之形勢情局瞭如指掌也。於印刷種種,亦甚便益。」

  地藏王道:「菩薩此法甚妙,我們就如此舉行可也。」即令仙童將法寶各色取來,地藏王同列聖下殿出宮,妙行回頭一看,見大殿上有匾曰『德厚幽囚』,聯曰『布慈光於泉路,揭慧日於中天。』

  出了宮門,地藏王曰:「吾所住之此山,總名鐵圍山,又曰東南第一山,山有九峯,我所住之此峯曰九華峯,〔乃第九峯也,前幾峯在陰山背後,此峯在東南,故又曰東南第一山。〕此峯有望幽嶺,此嶺極高曠眼。現下龍華在邇,每逢朔望,我同天子奏明天廷,下令停刑,除度鬼亭之外,凡罪重囚於獄者,亦派聲音宏亮,講口清白者,去各獄門宣講聖諭。〔汪洋聖德,恩及幽囚,亦見普渡之範圍寬到如是。〕並每觀獄情,即用明珠上去此嶺觀看也。」

  大士道:「甚好!吾亦早知有此嶺,故特來此處與菩薩商議,即是意也。」於是地藏王上前領路,到了望幽嶺坐定,地藏王取出明珠,大士取出寶鑑,地藏王將寶鑑拏去一照,比明珠尚朗多倍。

  大士曰:「此乃西方教主歷劫所煉之寶也,故多明耳。妙行凡眼趕不及菩薩慧眼,請菩薩仍用明珠照察指示,妙行用寶鑑觀看可也。」

  地藏王曰:「合理。」乃換過明珠來照起指示曰:那東北遠遠望去宮殿齊整者,即東嶽大帝所居,東嶽執掌陰司文職,萬事由其彙奏。那正西方極華美之宮殿,即酆都大帝所居,西北所連接之營排,即酆都大帝之部率神兵,擁護鐵圍城並地府者也。酆都大帝即掌鎮攝幽司之職,我在此東南職掌超度之事,〔各有任務關係,布置有條。〕此三宮殿遙遙品字而立,那十殿八獄自正西而正東,如長蛇陣而立。」

  妙行問道:「十殿八獄即十八重地獄之謂歟?」

  地藏王道:「非也,俗訛傳十八重地獄者,即誤會是意也。論起重數則數百重,豈止十八重耶!此十殿八獄者,乃頭殿與十殿不設獄,頭殿專掌明鏡、孽鏡二臺,明鏡照善,孽鏡照惡,有善無惡者即送為神、為仙,功過兩平者即送十殿轉生,有罪過者押往二殿照其罪惡之輕重輪派用刑〔如此方為公道〕,頭殿之職大略如是,十殿則專掌轉輪,故此兩殿不設獄,自二殿至九殿,此八重各設一大獄,故曰十殿八獄也。

  以前八大獄之外又各設十六小獄,現下則世運變遷,人心甚險,地府之刑具照罪犯生前之所為,令其自作自受,故現下則新增多數獄所也。十殿王即如人間之十箇省長,其餘各小獄即如其下各州縣也〔不錯〕。那即一殿秦廣王宮殿,那左邊即明鏡臺,右邊即孽鏡臺,那後面即補經所、飢渴廠。

  那即二殿楚江王,即掌那活大地獄,其餘即附屬之小獄。那即三殿宋帝王,即掌那黑繩大地獄,其餘即附屬之小獄。那即四殿伍官王,即掌那合大地獄,其餘即附屬之小獄。那即五殿閻羅天子,以前本居一殿,因憐屈死並良善者每放之回陽,後以不符陰律調居此處,凡到此者屍亦腐也,掌那叫喚大地獄,其餘即附屬之誅心小獄,並掌那望鄉臺,此臺良善者不登,功過兩平者已發往生,只有惡人登之耳。

  那即六殿卞城王,掌那大叫喚大地獄,其餘即附屬之小獄。那即七殿泰山王,掌那熱惱大地獄,其餘即附屬之小獄。那即八殿都市王,掌那大熱惱大地獄,其餘即附屬之小獄。那即九殿平等王,掌那阿鼻大地獄,其餘即附屬之小獄。

  那即十殿轉輪王,居正東直對五濁世界,設有金、銀、玉、石、木板、奈河六座橋,司各殿解到之鬼魂,分別核定發往人世四大部洲,何處當為男女、富貴貧賤、壽夭,並胎卵溼化、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或為一定殺、不定殺,或為年季死、朝生暮死等類,每月注冊,呈送酆都。那即轉劫所,轉輪車分四生六道之十股,十道輪迴以轉劫。

  那六橋畔即醞忘堂,為孟婆所司造迷魂湯以飲鬼魂,令忘前生事業。惡人飲之,消退靈氣為癡、聾、酣、啞,善人飲之,增長靈性為聰明智慧。〔此湯有此分別,真實玄妙。〕

現在地府除各殿新增各小獄之外,再增鐵圍、枉死二城。〔收新人物,現下造孽枉死者較多。〕那即新城,那即舊城,新舊共有四城,那即血污池,那即滑油山,焰摩、熱惱等山,此即地府之大概也。〔歷歷遙指一小刻,便將地府指示清澈,若非地藏王與此嶺,豈易如此輕巧。〕地藏王一一指示畢,妙行拱手稱謝。

  大士曰:「如此則不細遊,而勝於細遊多矣,然非菩薩之力安有如是之便宜。」

  地藏王曰:「蒙過獎了。」地藏王仍同列聖回宮,寬閑一刻,受用些仙果香茗,而後大士告辭,地藏王送至三道牌坊之外方回。

  大士同千歲、妙行乘上蓮花騰入雲際,大士道:「時間已晚,須催雲路方可,師弟將眼緊閉。」大士唸動真言,蓮花花瓣將周身圍住,其行如飛,須臾,大士道:「可開眼了。」妙行開眼已到壇門,大士進壇令將妙行喚醒,安養精神,列聖權且回宮,明宵又來領遊西天極樂國。

  到了亞晚,青蓮准備一切,列聖到齊,大士令降龍、伏虎鎮壇守尸,趙四千歲喚醒妙行,妙行下牀參見。大士道:「不必拘禮,我們就要起行了。」出了壇門,三人乘上蓮花騰入雲際,大士道:「今宵可直接飛雲出西天門,而達淨土之大路,可也。」

 

說畢,作起法來,那蓮花花瓣就將周身圍住,穿雲過霧的飛去,頃刻之間就過了各處天界,連須彌靈鷲等山已過去了。大士道:「這二十重華藏世界,已曾在理天觀下得其大概,不必觀了,我們直接到小淨土可也。」

  須臾到了小淨土,大士按落雲頭,收了法寶,妙行開眼細看,見一箇極繁盛之區域,上有無數人民,盡是緇流,但像有仙佛之階者,其中俗流亦有之,只是少數,且係極恭敬端莊之人,一概在那邊應名掛數之狀。又有無數神王在那邊盤查侍衛,不知甚麼意思,以問大士。

  大士道:「此即華藏世界之餘盡地,極樂國之門外附屬地,謂之為小極樂,前刻我所說小淨土者即此也。那些應名掛號者,乃華藏界並諸天界選入淨土之人也,驗名掛號之後,呈入淨土,教主批准方許其入,若不批准,則在此小淨土持念三寶,以後選入也。那些護持者乃八部龍天也,此乃極樂國之門戶,與極樂國有脣齒之關係,中間只隔這一條大江,闊七十二里,名飛天河,即草芥亦沈落,河中又有毒龍,上只有一根獨木橋通過彼岸,那一面有一道門通入淨土,門如壺盧口,其外兩邊山連聳立,團團圍住,河亦如之,別無渡口。這面乃八部龍天把守,那面乃三千揭諦神,並有金剛把守,若非有佛旨,則任隨飛天神王亦不能進。」

  妙行道:「若非法旨,且必有佛法,不然即無三千揭諦神、八部龍天把守,亦萬難得過矣,況有這些神駕守護。」

  四千歲道:「閑言且慢,我們今宵又如何過去呢?」大士道:「千歲有截江奪主之能,況今為神仙,而此獨木不能踰乎?」千歲道:「難易不同科耳。」妙行在旁微笑不語,千歲道:「我們正在為難之際,師弟為何微笑,諒必通其玄理〔漸漸逼近〕。」

 妙行道:「力所不到,急亦無聊,只得聽之於佛旨安排也。」千歲道:「噫!任你有根器,亦未脫殼之凡人,如何有這等智慧奇語?」

  大士道:「他以前初入道時,菩提、勢至二師曾將其帶進遊過一回了。」乃向妙行道:「師弟,以前乃古佛開恩度你歸根,故用蓮舟渡你進去,此次則不能如前之便宜也。〔又是一波,以顯後文之奇妙。〕」妙行方有愁容。

  大士道:「今宵只得將你用慧劍揮為兩斷,兩次丟去,方用仙丹活汝。」妙行道:「弟子已將身許道,置生死於度外,況又奉旨,蒙恩領來,如何處置聽之於師。況無身歸化空,此法亦妙。」

  大士笑道:「吾師試之耳,難得!難得!但吾師問你,那門上匾聯可曾忘記否?」妙行道:「前遊怱怱,即景況亦見得些兒,至於匾聯安能記憶。」大士道:「不妨。」乃將七寶鑑遞與千歲、妙行二人,照起觀看過去。〔妙用,安排得好。〕

見那連起之山,五寶所結而成,那道門亦非雕斲所成,乃係天生,其八字壁上之龍虎,門墩上之獅象,俱係活的。那門有匾,金鑲『不二法門』四字,兩邊聯曰『一心不亂,九品超生』。

  二人見了此聯,忽然開悟,口內吐出「啊!」一聲,如醉如癡了一下,想起此門之光華奪目,待欲再觀,則門內放出一道毫光,已將二人攝進門去了,看官,這箇你道是甚麼?原來大勢至菩薩奉了彌陀古佛法旨在門內等候,見七寶鑑光照來,就用毫光攝取他們進去也。〔到此始見,奇絕,妙絕。〕

大士早知其情,乃安以如是之活套,千歲妙行二人如夢一醒,則已進了極樂大門,大士已在前面等候,二人趕上大士道:「真正玄妙!玄妙!」

  大士道:「此乃西天不可思議之妙法也。趙四千歲見前面有一條五寶砌修之大路,一路不知名的奇花異草,遠遠望去見一箇大海,內有無數蓮花,或將開,或未開,盡是粉蓮,別無雜色,海水澄清,金沙布地。千歲看得高興,即往前行。

  大士喚轉千歲道:「那裡莫去,我們轉過此兩重花山來。」千歲問道:「大路弗行,反走小路者何歟?」

  大士道:「千歲有所不知,極樂淨土中,蓮臺有九品,九箇蓮池化生,蓮花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純然不雜,九箇蓮池有九箇顏色,獨古佛蓮社周圍之河溝中,方纔九蓮皆備也。千歲所見之那箇大海,非謂為海,乃九品中下品下生之粉蓮化生池耳,由那邊大路上去面聖未免遙遠,不如我們由此上去則捷多也。」千歲道:「啊!原來如此。」遂掉過頭來,隨大士而行,一路寶石為道,硨磲為橋,光輝暈目。

  大士道:「既是寶道暈目,兼且如是步行,未免耽擱時間,妄誕些也罷了,必須設箇法方可。」乃使箇縱地金光法,將二人攝去許多路程息下,見有一架牌坊,中間有一大淹,兩邊各四小淹,共九淹,門上一匾曰『永樂長春』聯曰『九品大蓮臺酬勞念佛,四八洪誓願度脫眾生』。

  穿過此坊,有無數花鳥林園,越過一層,有一大湖圍住一箇勝境,湖內蓮花九色。千歲適聞大士言九色蓮花圍住蓮社,今知已到蓮社,十分高興。大士採來荷葉一張化作小舟,將千歲妙行渡過彼岸,放了小舟,仍作荷葉飄去〔的是妙境〕。

  到了彼岸,見一照壁極高極大,不知有許多丈數,上有極樂蓮邦四字,其大亦不知丈數,壁與字俱是寶石砌成。轉過此壁又有幾道牌坊,上寫『第一觀門』、『第二觀門』,一面走一面數,供有十六道觀門而抵白蓮池,池中有金龍獻水,錦鱗游泳,蝵蟮彈琴。

  此池寬有數百千里,正中有一過天虹橋,仍為寶石所砌,玉石欄杆,池畔有無數人氏在那裡唸佛參禮,到此方知白蓮池畔禮彌陀之不虛也。大士上前引路,登了過天虹橋而達城門,方看明金光燦爛者,乃金為蓮花,玉為荷葉而成城垣也,城門上有一直匾曰『永不退轉』,左右有聯曰『普度有情之眾,大開方便之門』。

  進了城門,則有白金鑄成的大屏壁,兩邊有圓門兩道,門前有大菩提樹兩株,粗數十圍,高數百丈,上有白鶴、鸚鵡棲著,下有蒼龍、白虎盤著。正在觀看,則清風童子由內出來道:「請慈音古佛快將他們領進去,吾老師祖古佛等候你們久矣。」

  大士乃上前領路,直進了三百六十五層方到正殿寶臺之下。大士引千歲上前百叩朝參,妙行一步一跪到臺下跪定俯伏,上面傳下法旨『免禮賜立』,准宣三人上臺,大士同千歲、妙行復下跪百叩謝恩而升臺,此臺似塔非塔,似閣非閣,原係寶物所成之九蓮寶座也。

  大士上前引路,直上得汗流浹背方纔陟到頂上, 古佛聖前三人再行參, 古佛令免禮,一一序坐,頂上極其宏敞,四面牖窗,觀望遙遠,何怪那些人在白蓮池畔禮佛,而此台可以見焉。

  西方教主科頭赤腳,身披千佛錦衣,垂金攝手,放大毫光,滿面笑容而開言曰:「烏兔相逐,輪迴世局,旋轉未已。何以起伏,彼盛此衰,此興彼扑,盈虛消長,終歸於沒。〔玄言妙語,寬闊無際。〕何如知機?不磨不琢,智巧如癡,養愚韞璞,皈依三寶,唸佛三昧,斷貪瞋癡,修戒定慧,息下萬緣,純乎十念,念念規真,一心不亂,悟通本末。須彌納芥,菡萏化生,蓮花脫現,任他大千,運行更變,混沌乾坤,消魔萬彙。享我長春,永無朽壞,無諸惡苦,有諸樂趣〔如此所以為極樂〕,衣食自然,大觀自在。」〔以上三十四句是古佛所說之偈。〕

話說四千歲登到寶臺,並不見 古佛打招呼一聲,漠然宣其偈語,覺有些詫異,後 古佛宣畢,有天花亂墜,地湧金蓮,由那戶牖望出,則見羅漢、菩薩引著些新脫化者,在外遠遠謝恩,稽首和南後,引到各處遊覽去了。方知 古佛開廣長舌,發微妙音與新進說法耳。

  說畢,大士上前稟道:「弟子啟白我 佛教主,極樂本佛國之無上洞天,非可輕褻,弟子已屬明知,奈三會龍華在邇, 無極望靈根甚切,仙佛度原人甚殷,而潮音太熾,聖道反為所訕,三教會議演一部普度收圓演義,以助龍華一臂之力,並將我 教主請出萬聖宮主拕,此次遊行各界諸天,全虧賜借法寶之力,現下各界諸天大略已遊得些層次,今宵續遊淨域,惟望慈悲賜准。」

  古佛言曰:「我此極樂勝境,本無上之淨界,不染風塵,從來未曾朗露,縱經典上言之亦多含蘊,以隱示緣人開悟,吾甚嗜清高,不樂塵俗,奈心存含識,曾有四十八願以度眾生,況今五濁世內亦唸佛者多,又恐行乎歧路,吾故應諸天列聖之請,而到萬聖宮主柁此數日也。吾佛家傳燈,以慈悲為主,現已龍華收圓將到,正待度人以躲劫數,不得不格外慈悲循循善誘耳。慈音佛可領他們一處觀觀,但步行維艱,准你們駕動蓮雲便是。」大士同眾上前謝恩〔佛國之威儀如此〕。

辭 佛下臺,千歲仍舊路而出,大士喚道:「莫那邊去,我們由這左邊出為是。」千歲掉轉頭來與妙行跟随大士,由左邊而出,大士拈出蓮花,三人乘上騰入空中,八方遊目一眺,見無邊風景不覺心曠神怡,逸興遄飛。大士道:「淨土中八德池最出名,先去飲八功德水以充飢渴,增長智慧,而後漸次遊覽各處。」

  千歲道:「原來淨土有此水以充飢渴,何怪 古佛在萬聖宮時,吾到其處則常恩賜筵席,今宵來到其本國,亦未嘗提一句飲食之語,原來此地就以此充飢矣。」

  大士道:「非也! 古佛不與千歲提筵席之話者,乃令千歲知西天之奇妙也,此處原飲食自然,隨想而至,千歲不信可請試之。」

  千歲一想,果然有兩箇雪棃飛到,再一想,果然又有幾箇波羅密果子飛到,想食何物一想就來,飲亦如之,衣服亦然。」千歲詫異道:「果然奇怪。」乃向大士道:「既是淨土中有此衣食自然,還又設八功德池重複何用?」

  大士道:「此水設在中途,以令新進之人飲之,而增長智慧,化頑俗、消塵垢,而後見佛,方能聽得法音之妙蘊也,我們進來時,因圖捷近故走不著此路耳。此水有八益,除飢渴其一也,何謂八益?曰澄淨、清冷、甘美、輕輭、潤澤、安和、除飢渴、長養諸根,有此八益,故曰八功德水也。」

  言畢,掉過雲頭,須臾飛到八德池邊,按下雲頭步出蓮花,見一大池清水,池邊有玉缸杯盞,千歲、妙行二人各飲了一杯,其效立驗,果如大士所言。

  飲畢上了蓮花,大士將雲升起,騰到一處仍見一池,蓮花盛開,池中澄清,其中水族彈琴歌詠甚是好聽,有一蝵蟮在水中詠曰:「西方兮極樂天,蓮花徧地藕為船,信手拈來將舟泛,快樂陶然,快樂陶然。」

  千歲聽見笑起來說:「真箇奇妙!」〔極樂中物,多是梵音,千歲如何解其歌詠,因飲着八功德水也。〕池中有一飛閣,更屬殊奇幽雅,好似那水晶盤裡湧青螺,真是魯國輸不能修此佳勝,神工鬼斧不能作此奇巧也。〔妙境果然奇絕希罕。〕

千歲、妙行二人一派讚歎,留戀不捨,大士道:「此池名七寶池,閣名七寶閣,俱以七寶修之,乃古佛同眾弟子汎舟消散之地,在淨土佳勝之列,故風景絕佳,然淨土中隨指一物無不佳者,不佳者不在淨土中也。我們又須到別處遊覽,勿延時間。」

  二人跟隨大士駕起蓮雲,來到林圃,見樹每七株連為一排,其枝葉交蔓如網羅之狀,風一吹動,如有千百萬種音樂齊作之聲,又是一種大奇特事。大士曰:「此七重羅網行樹也,微風吹動發微妙音,凡人得聞即有佛性。」

  撥轉雲頭,又遊到一處樹木陰濃之地,有一種絕大之鳥在樹上作人語歌曰:「五濁羅網惡世城,凶灘險颶困人津,幻身幻景原非固,白蓮池畔悟前因,皈依三寶常唸佛,十二樓頭趁曉春,着鞭早入蓮邦界,不夜天中樂靡垠。」〔禽鳥亦有此好歌。〕

  妙行問大士道:「不夜天三字何言?」大士曰:「淨土中時常光明難分晝夜,花開為晝,花合為夜,晝夜六時如是之分,故曰不夜天也。」〔玄妙如此。〕

又到一樹木深處,上有意外奇特之一種鳥,兩首一身,亦在樹上作人語歌曰:「兩箇頭,一條命,貌雖醜,有佛性〔彌陀經謂之共命鳥〕。不貪瞋,常戒定,唸三寶,恆精進。習真如,守心印,天地寬,樂我靜。」趙四千歲聽畢道:「吾自登天之後,知我生氣浮,見天廷景象,以為足遂生平之願,未有與其奇者。庸知今宵之事皆仙家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者,更為別開生面,蒙大士領遊到,此真三生之幸矣。」〔的實不虛。〕

  大士道:「太謙了,極樂國中,地面太廣,景致太多,八十一卷華嚴經,亦只流露其大概,今欲詳細遊玩,則幾年亦遊不了,我們只得大概些罷了。」千歲、妙行皆曰:「遵命!」

  大士道:「我們再去遊極樂四土之後,觀覽九品往生,則回壇去也。」妙行問:「何為極樂四土?」

  大士道:「一曰凡聖同居土,七寶國土莊嚴清淨,凡聖濟濟,安樂優游。二曰方便有餘土,七寶妙土莊嚴融通,無量聲聞滿於空地。三曰實報莊嚴土,行真實法,獲殊勝報,寶土圓妙,毛剎相容,是法性菩薩所居。四曰常寂光土,常住真性,寂然徹照,性色雙融,理智一如,是毘盧遮那清淨法身佛所居。此極樂四土之大概名義也,凡極樂中無道路不用金銀、琉璃、玻瓈合成,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瓈、赤珠、瑪瑙而嚴飾之。而此四土並有名之區域,則倍以寶物莊嚴之也。」

  大士唸動真言,將所乘三朵蓮花騰到極高極遠之處,遙遙指示曰:「那些即下品下生之寶臺樓閣也,那些即下品中生之寶臺樓閣也,那些即下品上生之寶臺樓閣也,那些即中品下生之寶臺樓閣也,那些即中品中生之寶臺樓閣也,那些即中品上生之寶臺樓閣也,那些即上品下生之寶臺樓閣也,那些即上品中生之寶臺樓閣也,那些即上品上生之寶臺樓閣也。

  其邊際那些汪洋,即九品脫化之蓮池也,池中方出菡萏者,即東林之初定信心唸佛人也,蓮花將開不開者,其功將成也。凡東土有一唸佛人,則這邊池中就出一菡萏,其中唸佛之功退些,則其花亦枯槁些,其人唸佛之功每日進些,則其花亦日益新鮮長大些,待其功圓果滿則蓮花亦開放,而其人已脫化於此極樂淨土中也。其中新鮮那兩朵,即你們東土人也,那一朵是戒塵,這一朵即昆明陳困叟,異日此書脫稿之後,當令其校正,以助其功。〔校到此書亦功程,身分不到,則不輕易令之,非止學力然也。〕此書校出,不負他一席上品上生寶蓮座也。」

  大士講畢,按落雲頭向凡聖同居土而來,路上遇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遮延,二人過來,大士問道:「現下同居土人數多寡如何?」二人道:「甚多!」千歲問曰:「何謂也?」大士道:「此淨土中,凡 古佛講經說法之期,則各處大小俱來聽經聞法,餘暇則隨人遊覽賞玩也。」

  言談間已到了同居土,遇有二人,一少一壯,大士曰:「此即青蓮之父與姨丈也。」妙行道:「老少不符,並聞覺真父等已升入,因何不見?」

  大士道:「你見其年少,乃到淨土則返老還童也,覺真父因能言,派出交際,其餘亦派出收圓場、選佛場接待者不少也。」妙行乃悟,上前施一禮,果然其姨丈認得妙行,乃少敘寒暄方別。〔亦此間一悟,幾多奇緣。〕

  妙行隨大士正觀那莊嚴樓閣鮮奇景致,有一伙婦女走過,其中有兩人認識妙行,喚之,妙行聞呼,如其母之聲,擡頭一看乃是兩壯年婦人,心疑之,忽又悟曰『淨土返老還童,吾母當亦如是。』遂問,果然生母與青蓮之母也。

  妙行見是其母,不覺傷心感動,大哭一聲,跌下蓮花雲來昏倒在地,大士吃了一驚,忙下來將其扶起,用甘露仙丹將其救醒,好言勸之,先安其心而後道:「人生母子,生離死別何人得免,況今你母既超淨土,足遂修行之願,更復何求,淨土豈是容易超生的。」妙行遵勸止其涕泣,總之鬱鬱不樂,不願復遊。

  大士乃領其還蓮社,則 古佛已在九蓮池畔等候,將清風童子適纔所打之功德水一缾,遞與妙行飲去,以釋其煩惱憂鬱。〔佛早安排先知。〕

古佛講演道:「人生則莫說世變滄桑等類不一,即王侯將相總難免八苦,惟此淨土無此八苦,並反八苦為八樂也。除理天各界外,即三界諸天亦有壞期,幻體非堅,幻事非永,你看我佛家那黃金殿宇,白玉樓臺,不加工修煉可惜否!〔總望人修煉成佛,以免八苦。〕這些果子帶回與你青蓮師兄分食,增長善根,普度原人,歸根極樂,勿負吾師苦心濟度,其餘速將此書傳出,令人早上蓮舟,〔當此收圓。萬劫難逢。〕趁此機緣共赴龍華,不可因循自誤,多度着一人,有一人之好處。」

  古佛言畢,大士領千歲妙行拜別 古佛, 古佛曰:「你們來此耽延太多,吾亦未便復為屈留,但將為師之言緊記,自然後會有期。」乃喚清風童子將這些物品搬與揭諦神,送他們出國回壇,妙行拜別 古佛,甚是感歎,不覺大哭起來。

  古佛道:「可緊記吾言,勿庸過慮。」於是大士等拜辭 古佛,駕動蓮雲,直從霄漢飛出西天, 古佛亦為遊到淨土歸來應付畢,仍去萬聖宮主柁不提。

  且說蓮花雲快,一霎時就到了收圓場頭上,大士道:「師弟!趁此雲頭起得高,你再將收圓場、選佛場各處細細看之,以助胸中把握。」妙行遵示,細細看了一徧,乃隨大士前行。

  大士指道:「師弟!你看那去萬聖宮大路上,那三人即希臘蘇格拉底,美國林肯、華盛頓也,他們代表外洋去萬聖宮懇求附屬收圓耳。」妙行待欲回言,大士又指示道:「師弟!你看萬聖宮旁那兩宮,即你們孝友、節從二宮也。」妙行遠遠望去,修得十分華麗。

  且行且談,不覺已到迎仙閣,出了南天門,直向儒壇飛雲而來,須臾到了壇外,按落雲頭,步出蓮花直進壇中,降龍、伏虎正在壇中等候,妙行向大士、千歲、二大金剛行叩謝禮。

  大士道:「今宵書已成功,當向壇中之列聖仙真神祇前通行九叩首謝恩。」妙行遵禮畢,大士向千歲道:「今宵大事已成。你且將妙行喚醒冥牀安養精神,令候駕神祇各歸本位,我們亦上去繳旨,并請派人降序批評以全是書,令青蓮在後請聖完功,維持善後。」

  千歲乃上前喚醒妙行,令各神祇亦歸本位,大士同列聖亦上天繳旨去了,正是三會華期今已臨,蒼天有願度靈根,玄機搜徧編成蛈,普度原人赴玉京,畢竟不知後事如何,且看將來。

  【評】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地獄乃最苦之途,作孽為惡便是墮落。淨土

為極樂之國,為善念佛可以往生。

  過鬼門關,看鬼犯之哀情,登望幽嶺,察地獄之苦狀,遊小淨土,觀選佛之雍容,入極樂國,參成佛之自在,一善、一惡、一苦、一樂,瞭明指導令人擇取。

(三會龍華普度收圓演義終)

 

 

文章標籤

boktakhongkong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